王裕昌(1930—1969),即墨社生后街(现属温泉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长、司务长、连长、空军某部管理员等职。
王裕昌对同志有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在战友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进行抢救。196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兵模范”的光荣称号。
1957年,他在一个新兵连工作时,一次实弹投掷训练,一位新战士,失手将一枚拉开导火索的手榴弹丢在身边,在即将造成事故的一瞬间,站在不远处的王裕昌猛冲过去,冒着生命危险抓起这颗手榴弹投了出去。1962年夏天,他在高炮连当副连长。一次,他在检查防台风准备工作时,突然发现压在屋顶上的一块大石头往下滚,眼看就要砸到正在屋檐下劳动的一班长黄先容头上。他一个箭步跃过去,猛力推开黄先容,而自己因躲避不及,右手被砸得鲜血直流。另一次,部队紧急转移,当行进到一个狭窄地带时,炮车突然向路边侧滑,眼看将压住一位战士。王裕昌夺过三角木,推开那位战士,一下子窜到车轮后面,就在他塞进三角木的同时,车轮已经抵住他的肩膀,幸亏三角木的支撑,才化险为夷。
1965年5月30日清晨,王裕昌带领一支30多人的小分队,去训练场进行手榴弹投掷训练。一位战士投掷的时候,因用力过猛,失手把手榴弹掷向身后,滚进右边的一个掩体里。在这个掩体里,文书正在埋头作记录,生命正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裕昌飞速过来,向这颗手榴弹猛扑过去,抓住飞速旋转的手榴弹的铁头,用身子挡住了文书,就在这一刹那,手榴弹在他的掌心爆炸。
王裕昌被送进医院,他从昏迷中醒来时,第一句话就问:“文书怎么样?”当他得知文书只破了点皮时,才欣慰地笑了。他做了截肢手术,但他说:“我虽然失去了右腿和右手,但还有左腿和左手,更重要的是我还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只要我一分钟没有停止呼吸,我就没有权利停止工作!”
1966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心战士就是关心革命》的长篇通讯,介绍王裕昌的事迹。同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爱兵模范王裕昌》一书。
1969年,,王裕昌的伤口复发,于1月7日逝世于北京。2月2日,王裕昌家乡的群众为其举行了追悼会。
金刚石专家-王裕昌博士王裕昌,1956年生,江苏靖江市人,博士后,留日、留美学者。1990年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公派赴日留学,师从金刚石研究著名专家、日本高压科学技术奠基人之一若(木规)雅男教授,学习高温压下材料合成及分析,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以各门课程全A的优秀成绩和杰出的研究成果,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进入日本国立无机材质研究所从事金刚石无机触媒研究。1998年,他受聘去美国夏威夷大学地质物理及行星研究所工作,先后申请课题在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及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同步回旋加速器上从事超高压下X射线衍射研究。他在高压相变、尤其是有触媒条件下石墨-金刚石转变机理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同行界极高的评价,在金刚石高压高温合成和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王博士研究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2001年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从美国把他请了回来。两年多来,王博士运用他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公司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目前我国在高压科学技术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在国外学习、研究和工作10余年,不但擅长技术,还擅长科技管理。国内有单位高薪聘请他,国外也有机构以办理“绿卡“或以及提供优厚生活待遇让他去,都吸引不了他,安心在企业工作。他平易近人,没有专家架子,与公司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配合得好、团结得好。
作为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王博士主要负责公司的研发工作以及科技队伍的建设。2003年,公司的研究工作在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共计完成52项研究开发项目,直接创造利税3200元。、
作为一线科技人员,王博士带领多个课题组进行或完成了以下几项研究开发项目;
(1)完成了《金刚石高温高压合成条件测量》。温度(摄氏1300至1400度)和压力(5万至5万5千大气压)是影响金刚石合成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本课题的完成为今后进一步提高金刚石产品质量和开发金刚石新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了《黄河II型触媒生产技术》。该触媒性能指标稳定,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
(3)完成了《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系列生产工艺开发》。新开发的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系列含7种产品,性能指标全部通过国际权威机构检测。该产品系列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预计年销售1亿克拉以上。
(4)正在进行《聚晶金刚石和聚晶立方氮化硼复合片合成技术开发》(2002-2004年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