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程序学习一样,是把集体学习情境改变为个体学习情境的一种方法或手段。但与程序学习在外显行为上的明显不同和对立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程序教材把教学内容规定得很有条理,主张先质难(problemposing),然后按编好的程序教材,循序渐进地获得答案,即得到知识。而发现学习则主张对学习现象和对象经过冲突、反常、矛盾等启疑(causinginguiry),然后经过暗示、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创造出对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弹性与独创性。更主要是双方的理论根据不同。发现学习是认知理论的产物,程序学习则以新行为主义为理论根据。提倡发现法的人们认为,对儿童讲得越少越好,而对他们去发现引导得越多越好。在生物学教学中,凡是适合发现的内容,在时间、设备允许的条件下,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都应如此。而且对年龄越大的学生,越要多引导他们自己去追求。这对近期或远期(毕业后)效果都是很好的。但是,发现学习不能也不应取代程序学习,二者均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潘菽、荆其诚,1991,p.76)。本世纪50、60年代,当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教学在美国还很盛行的时候,苏联的卫星发射震惊了美国朝野,他们又不满于现有的教育了。布鲁纳等领导了这次教学改革运动,其中,发现学习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布鲁纳(1989, p.339)强调,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发现不限于只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不论是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出的发现,还是科学家的发现,就其实质而言,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组合,获得新的领悟而已(见高觉敷、叶浩生,1996,p.254-255)。在布鲁纳的影响下,发现学习的方法曾在实际教学中以各种形式得以较广泛的采用。但是,发现学习的思想在理论上混淆了科学研究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习也有自己的局限,比如,运用发现学习花费时间较多,据日本学者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发现学习比传统学习要多花1.3-1.5倍的时间(见高觉敷、叶浩生,1996,p.259)。另外,这种方法有学科限制,最适合于自然科学的学习,而不适合于艺术科学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当时是与“英才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优等生更为有利。60年代中后期以后,在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呼声中,这次注重培养英才的教学改革运动被中止了,美国教育开始了“恢复基础运动”,发现学习也更多地受到了人们的批评。奥苏贝尔等(1994, p.646-673)曾对发现学习的基本论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当历史发展到了80、90年代,传统教育的机械、被动和无效再次受到人们的批判。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这些思想又成了众多教学改革模式的基本思路,发现学习又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是,研究者已不再把哪一种学习方式奉为唯一合理的学习方式,而是承认每种学习方式的合理之处。在研究中,研究者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这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另外,当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模拟技术为发现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Joolingen & Jong, 1997)。计算机模拟可以很方便地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探索情境,而且可以同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以引导、帮助学习者完成发现任务。计算机模拟环境下的发现学习成了发现学习研究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