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脸鵟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别名:灰脸鹰

拉丁名:Butastur indicus

英文名:Grey-faced Buzzard Eagle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鹰科 Accipitridae

濒危等级:稀有;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5年列入附录II

识别特征

全长约45cm。额白。上体暗褐沾棕。头部最暗,后颈白色,羽基常显露。翼上覆羽大都棕褐。外侧飞羽栗褐色,内侧飞羽大都栗褐,外翈及羽端仍为黑褐。所有飞羽的内翈均具暗褐的横斑。尾上覆羽白而具暗褐色横斑。尾羽暗灰褐,具黑褐色宽阔横斑。眼先白,颊灰。颏、喉白色,具较宽的暗褐髭纹和喉纹。上胸栗褐,下胸、腹、两胁白色,具栗褐色横斑。嘴黑,嘴基橙黄色。脚黄色。

分布

东北北部小兴安岭以至南部旅顺、西南部朝阳及河北为夏候鸟或旅鸟;河北沿海以至福建、海南和台湾中部的南投山区、八卦山、大肚山脉,南部的绿春半岛等为旅鸟;长江以南地区,南抵广东沿海岛屿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为冬候鸟。国外见于亚洲东北部、日本和菲律宾群岛。

栖息地及习性

栖息于山区森林地带,见于山地林边或空旷田野。飞行轻快,动作敏捷。飞行时两翅不断鼓动,有时作直线飞行,有时围绕着某一地点作圈状翱翔。迁徙时通常下午3~4时成群在栖息地上空不停地盘旋,直至黄昏,才在栖宿地山坡树林中停息。通常贴近地面飞行或栖于窥伺猎物,也常徘徊于地上捕捉食物。通常分散活动觅食,但在迁徙期间,常结成小群,伴随追逐小型鸟类南迁。主要食物有小形啮齿动物、小鸟、蛇类、蜥蜴、蛙类和各种大型昆虫等。

估计数量:在春、秋迁徙经过台湾时,有大量出现。

致危因素:此鸟春、秋二季经过台湾时,因数量庞大,引起当地居民猎取转售图利,因而面临强大压力。

保护措施:已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