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主(越南语:Chúa Bầu)是越南南北朝(1533年-1592年)及郑阮纷争期间的四个政体的其中之一,由武氏家族掌政,历六代领袖。武氏家族参与后黎朝反莫的战事,世代镇守宣光镇,并于该地拥有世袭地位。
武氏家族其家是“祖父迭荷国恩,兄弟席承家荫”,属于后黎朝的官僚世家。武氏盘踞宣光的背景,与十六世纪时越南政局动荡,出现南北分裂有关。1527年,权臣莫登庸夺取后黎朝帝位,建立莫朝。身为黎室旧臣的武文渊,“以登庸之乱,出据宣光”,拥兵万人,意图打击莫氏朝廷,并于1537年向中国明朝求助,希望明兵南下。
武氏效忠故主的举动,得到后黎朝廷的认同。据越南史籍所载,武氏的领导人物武文密,在后黎朝廷偏安清化期间“率兵从义,累有功劳,先朝仍镇宣光地方,许以世守传袭”,称号为“宣光安北(一作安西)营嘉国公武文密”。武文密的儿子武公纪继承职位后,称“太傅仁郡公”,跟父亲一样,“并能继承先志,恪修臣职”。后来更获黎廷授以“右相”的官衔。在对莫战事上,武氏亦立下汗马功劳,如1551年时,后黎朝大臣郑检策动攻莫,武文密亦有参与,更一度“进迫京师(升龙),莫帝莫福源逃奔金城(在今越南海阳省金城县)。1578年农历十月,莫军攻打武氏的根据地宣光、兴化等地,武公纪“纵兵大战,莫兵败绩而还”。
传至武德恭时,原本仍对后黎朝表示恭顺。1593年农历三月,后黎朝灭莫朝后,武德恭便“率本部兵三千,赴京首服,归顺朝廷,献金银宝物十盘、代身银人一座、银花瓶二件、银香炉一捧、银鹤一双、良马三十匹”,来到掌权者郑松的营门拜见。黎朝朝廷便晋升武德恭为“北军都督府右都督太保和郡公,号为安北营”。直至此时,宣光武氏与后黎朝廷的关系未见异样。
据《大越史记全书 本纪续编 黎纪 世宗毅皇帝》所载,武德恭于1593年农历十月,得郑松同意回到大同继续镇守。但不久,1594年农历二月,武德恭“自回镇后,阴怀二心”,暗中派人侵扰山西、源头、青波、夏华等地,又迁徙东兰、西兰居民入住大同。后黎朝廷随即派兵讨伐,该年农历十月,武德恭出逃,不敢抵抗。农历十二月,命人向朝廷进献金银宝物马匹,又亲自入朝服罪求饶,暂时化解危机。然而武德恭很快便故态复萌。1599年,武德恭自称“隆平王”,派军侵扰太原白通州,收取当地的银场税,再度被后黎朝廷出兵击败。
武氏虽已公然反黎,但仍获许在宣光镇世袭管治。传至武公悳,称少傅宗郡公,其举动更变本加厉,“恃其山川险远,阴蓄不臣之心,僭称王爵,伪立朝班”,又勾结莫氏余党,但后黎朝廷仍顾念他是“勋臣之后”,所以“未忍问罪”。至1669年农历九月,武公悳被人所杀,后黎朝廷认为武氏“虽失臣节,然念彼祖父有大勋劳,义不可绝”,便立武公悳子武公俊为后继人,官衔为“都督佥事”,赐爵“宽郡公”,继续镇守宣光镇地区。
1672年农历六月,当时身处升龙的武公俊,乘着后黎嘉宗与重臣郑根一起南征阮主时,逃回宣光兴兵造反,攻掠附近州民。
武公俊后来到中国云南投靠土官侬氏,自称“小交冈王”,与莫氏余党勾结,发起当地土兵于1685年 及1686年劫掠越北边境,后黎朝廷派兵征讨,未能歼灭。最终,1689年农历六月,后黎朝向云南官员进行疏通后,云南总督清查开化、广南 、临安三地,将合共一百二十余人交给后黎朝,武公俊被捕,获诛,其党羽亦解散。后黎朝廷成功平服宣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