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北京人。1952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作家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1968年赴临汾市乡村插队务农,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空降兵某部战士、班长,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鲁迅文学院教师,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编剧。大校
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鱼》、《黑峡》、《鸽哨》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1901年》、《长征》等。
作品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于2008年10月1日在百家讲坛主讲长征的故事。十分生动,形象,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2010年6月28日在《百家讲坛》重播。
讲座目录一、危机时刻1931年1月、5月和9月、1933年3月中央苏区军民团结一致,先后打破了蒋介石数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的四次大规模“围剿”,夺取了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任主席。
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由于国民党在上海制造了严酷的白色恐怖,加上临时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上海难以立足,被迫于1933年1月初由上海迁至瑞金。那么,当中共临时中央来到了中央苏区以后,将会由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呢?二、出征前夜在上期节目中,王树增老师讲到,“左”倾领导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在组织上排斥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在军事上推行错误的战略指导,导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陷入重重困境。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世人皆知的长征。在长征开始之前,红军要做哪些准备?这期间究竟发生了哪些后人并不了解的事件呢?三、突出重围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腹地瑞金逼近之时,博古、李德做出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一场被全世界称为“长征”的军事远征就此拉开了序幕。蒋介石为了把中央红军聚歼在中央苏区内,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碉堡推进政策。那么,在蒋介石大兵力、拉网式的碉堡严密封锁下,中央红军数万人的庞大军队怎样冲破重重包围的封锁线呢?四、浴血湘江中央红军利用蒋介石与广东军阀陈济棠之间的利益矛盾,顺利通过了前三道封锁线,到达了湖南南部。此时,蒋介石为消灭红军,迅速调集约二十万重兵,准备凭借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把中央红军聚歼于湘江以东地区。博古李德的意图是,中央红军按预定计划继续向西前进,经广西北部北上湘西,与转战在那里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建立一个新的苏区。根据这个计划,西进的中央红军,必须冲破国民党军的湘江封锁线。
这段位于广西境内的湘江上游,宽只有几十米,人们在枯水季节甚至都可以直接趟过去。但是就是这样一条不很宽阔的湘江,却给中央红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中国革命遭到了重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五、遵义会议在上一讲中,王树增老师讲到,湘江之战以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骤减至三万多人。幸存下来的红军官兵悲愤交加,大家心中都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路不能就这样走下去,仗也不能再这样打了,红军必须改变现在的被动局面。遭受重大损失的中央红军怎样才能像凤凰涅磐一样得以浴血重生呢?遵义会议就是转变红军历史命运的分水岭。那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共中央高层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六、四渡赤水自遵义会议以来,中央红军官兵都在急切地盼望着能够打一场大胜仗,因为只有胜利才能够扫除湘江一战笼罩在中央红军官兵心头的阴霾,也只有胜利才能够证明遵义会议决议的正确和召开的必要。
攻打赤水县城的失败让中央红军北进四川的计划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川军绝对不会允许红军进入四川,所以此时已经迫不及待地进入贵州境内开始阻击中央红军。面对凶悍的川军,这关键的第一仗,士气高昂的红军能否取得胜利呢?七、飞越天堑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上接通天河,它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南麓、横断山脉东麓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水流湍急,山陡谷深,渡船十分困难。那么,面对这只十分棘手的“拦路虎”,红军该怎么办?数万红军官兵能否顺利渡过金沙江,突破这第一道天堑呢?八、雪山草地为了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央红军不惜一切代价先后突破了金沙江和大渡河两道天堑,来到了大雪山夹金山的脚下。当时向北走的中央红军知道,他们朝思暮想的红四方面军就在大雪山的那边,因此要想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就必须翻越这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夹金山被人们称为“鬼门关”。当地有一句话:“要过夹金山,性命交给天。”那么,面对气候恶劣、环境多变的夹金山,刚刚突破两道天堑,体耗殆尽的中央红军官兵,将如何征服它?而在穿越人烟罕至、一望无际的松潘草地,红军官兵又将如何应对疾病、严寒和饥饿的严峻考验?九、挺进陕北红军艰难走过了茫茫草地,七千余名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继续北上。在由四川进入甘肃的惟一通道腊子口,红军的安危再一次经受了生死考验。那么,为什么说腊子口之战是红军到达陕北的转折点?而他们得到了陕北苏区的消息,意味着红军终于可以结束长期迁徙、四处转战的困境之时,将士们又将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十、三军会师由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坚持北上抗日的路线,突破腊子口,渡过渭河,翻越六盘山,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十五军已先期结束了长征。然而此时,红四方面军的八万部队还在南下,那么,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将会如何?就在红四方面军退居甘孜地区时,战斗在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红六军团,面对优势国民党军的“围剿”,开始突围转战,踏上长征之路。那么,红二、红六军团的长征又将是一次怎样惊心动魄的远征呢?红军胜利实现三军会师,对于中国革命的前途又意味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