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历史坐落在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北侧的“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身是“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创办于1912年,9月5日是她的成立纪念日。
这是北京第一所全新的、有实验和示范性质的国立小学。当年创设本校并兼任首任校长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亲自为其拟定了办学目标——
“她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试验,为全国小学改进之先导”。后虽几易其名,宗旨始终如一。
1955年10月,学校奉令改名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学校特色“今日之教育,当以培养国民道德为首务”——
既为实验,自无旧制可循,创办之初的实验一小必须敢为前人所不为之事,创前人所未创之先,为中国之基础教育闯出一条崭新的路来。
“独于小学校中尤以养成善良习惯为要……故对于规则也,必使一一遵守而养成守法之习惯;对于号令也,必使一一遵行而养成从顺之习惯;问答举手,进退以次,以养成静肃秩序之习惯;取放用具,须迅速安置物品有定处,随时督查,以养成尚敏捷、好整顿之习惯;课毕扫除,分处值日,均使竭尽心力诚实服务,以养成清洁勤劳且重公务之习惯;以至姿势、客仪、言语、行为等,凡一切举止动作无不注意考察,切实矫正而不肯有丝毫宽假之处,务于学校之中植其完善基础,使将来处世不至为游惰无用之国民,则直接造福于学生之个人者固多,而间接影响于国家之全体者亦甚大,诚能如斯,则于教育之责尚可谓尽一二也。”
——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首任主任郑际唐
于是,大至学校办学宗旨、学级编制,小至课前扫除值日,课中坐、站、读、讲之姿,以至用品摆放位置、排队行礼口令,无不详尽规定。于传授知识之外,又注重人之行为习惯、品格素质的养成,成为附小自创办之始的一大特色。
九十年来,数百位园丁的辛勤耕耘换得桃李满天下。到2002年,学校已送走了八十八届毕业生,近两万人。她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国家领导人吴学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建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著名数学教育家钟善基、中科院院士马大猷、两院院士张维、著名作家颜一烟、林海音等等都曾就读于本校。还有许许多多在不同岗位努力工作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是实验一小的骄傲!
毕业生语录“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寒来暑往,当年稚气未脱的孩子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当年嬉戏玩闹的操场、读书认字的课堂也已面目全非,而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记忆却永不褪色。
“每天下午课后放学前,轮流值日做大扫除,翻椅挪桌,水擦地板,就这样培养我们从小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
——1925年毕业生李光黔
“尤其使我终生难忘的是,一个比我还小着一岁的男同学,告诉我:他是从一年级就进校的,他的级任是邓颖超老师。他告诉我:是邓老师教他认识的第一个字;是邓老师把着手教他写会第一句话;是邓老师教他懂得了许多知识,学会了许多生活的能力;是邓老师谆谆教导他: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人!他郑重地告诉我:邓老师是位女老师!”
——1927年毕业生颜一烟
“我入学的时候是在鹤班。当时一附小各班都有一个班级名字,有鹤级、燕级、松、竹、梅、雪、雨、虹……等等。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正中挂着一个班级的旗子。我们班的班旗是用大红缎子做的,中间一个白色的仙鹤。你会想象的到它是多么漂亮的班旗呀!”
——1939年毕业生曹瑛
“劳作教室是专供男孩子用的,备有齐全的工具和工作台。当时我们学过用竹子做筷子、餐刀和汤匙。女孩子的劳作课则是在后院东边的小楼上层进行。她们在那里学过缝纫和烹饪,曾经试做过‘萨其玛’和糖葫芦。”
——1948年毕业生王朝美等
翻过一页页记载着辉煌与奋斗的历史,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迈入了一个充满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新时代。
这里,我们庄严写下实验一小每一位师生的誓言:
“爱国、敬业、爱校、爱生”是我们的光荣传统;
“把最优质的教育奉献给每一位学生”是我们的办学宗旨;
“科学育人、文化育人,创办国际化学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就人生道路,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科学能力、健康身心和艺术品位的国际化人才”是我们的办学理念;
“创办国际化的实验一小,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也许你曾来过这里,在你曾经年轻的岁月,那时我们的校园也依然年轻,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与勃勃的生机——
“在临街的围墙里,高大的洋槐树,绿荫笼罩着红色的二层砖木结构教室楼,特别显得雅致、幽静;楼的东面是操场,周围种了树,举目四望,尽是绿色,使人的眼睛感到非常舒服,精神也为之一爽,真是一个良好的读书的地方。”
——1932年毕业生顾传洵
时光飞逝,当年的红楼早已容颜不再,绿荫的校园也渐渐褪色。但是,因为有了我们,有了那一张张年轻稚嫩的脸,一双双好奇求知的眼,有了我们鲜活的生命和学校不灭的灵魂,古老的校园历久而弥新,再度焕发出年轻的风采。
学习环境1987年,在南新华街安平里胡同甲3号,邓颖超同志参加了学校新校舍的奠基典礼,并亲笔题下“重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几个大字。两年以后,新校舍建成。她占地1.2万平方米,拥有三个独立教学区,配有阶梯教室、艺术楼、屋顶平台,建有中孟友好体育馆、体育场……
2002年,在实验一小迎来她九十岁生日的时候,又一座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新楼占地800平方米,内有标准教室20间,教师办公室4间,内部空调设备、视听设备、网络系统一应俱全。原有的教学主楼装修一新,以自然、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劳动为主题的专用教室也进行了重新布置,给孩子们提供最优美、最方便、最具亲和力的学习环境。
走进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教室,处处充满绿色的生机,大树、小草、鸟巢、鹿苑,还有屋顶上精心设计的四季星空,抬头望去,深蓝色的天幕下,无数的小星星眨着眼睛;而在以海洋为主题的教室里,椰树、沙滩、起伏的海浪带来大海的气息,巨大的水族箱里,五颜六色的鱼儿在畅游,漂亮的橱窗里摆放着老师和学生亲手采集制作的海洋生物标本;现代化的电脑教室把孩子们带入无限的数字空间,享受着上网冲浪的乐趣;“习字课堂”里,巨大的歙砚、浓浓的墨香、一幅幅质朴的书法作品,和着幽雅的弦乐,让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图书馆里,“读童话故事”、“览天下文章”、“访电子网络”、“阅报刊杂志”四个专题阅览区让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孩子们还可以在外语读物选区看到图文并茂的外文书籍画刊……
在未来两年内,学校还将建成一幢容演播厅、音乐厅、体育馆、学生宿舍为一体的文体综合楼以及2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个更加美丽的现代化校园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校园导游在现代和创新之中,历史与文化依然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漫步校园,九十年悠久老校的痕迹处处可见。
校园的一角,坐落着庄严肃穆的老校门;
教学楼迎面的墙壁上,书写着当年的建校宗旨——“她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试验,为全国小学改进之先导”;“心语”广场上,摆放着按比例制作的老校舍微缩模型;主楼楼梯两侧,“昨天的校友”老照片图片展,讲述着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毕业生们的感人故事;
楼道内,国家领导人接见师生代表的珍贵照片是实验一小师生的骄傲;楼层间的“历史橱窗”,摆放着一件件老教具,电影放映机、放音机,还有教师在不同时期使用过的印刷机,从刻字钢板、手推印刷机到手摇印刷机、电动印刷机,就像一部生动的工业机器发展简史……走过这里的人会驻足,会沉思,更会油然而生一种对历史的骄傲与热爱。
漫步校园,艺术与美的享受让人时时流连忘返。
走进“文化之旅”艺术长廊,从古典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艺术大师和他们的代表作向人们讲述着千百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身边的艺术” 绘画、工艺、摄影作品展简洁明快、朴实无华,记录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生活;最受学生喜爱的要数教学楼大厅里的“唯美画廊”了,因为那里展示的是老师和学生自己的美术书法作品,而且经常更新,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对艺术与美的热爱与实践;新楼大厅内一座小小的室内文化广场是专门留给喜欢音乐的学生的,绿树掩映下,清澈的水面上架起一座晶莹的玻璃平台,平台上摆着一架钢琴,每一个清晨,这里总坐着一位实验一小的学生,用悠扬的琴声伴你开始新的一天……
这就是我们的校园,处处充盈着美的旋律、美的色彩、美的形象、美的气息;
这就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时时传播着美的文化、美的信息、美的教育……
学校荣誉○全国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
○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
○北京市重点小学
○北京市少先队特色工作示范校
○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示范校
○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北京市“环境教育绿色学校”
○北京市“花园式学校”
○北京市先进对外参观单位
○北京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会德育实验学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实验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实践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