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若瑟书院(St. Joseph's College)是香港著名男子天主教中学,由喇沙会修士建立,创立于1875年,是香港最早的天主教学校。现时校舍位于香港中环坚尼地道7号,当中的旧翼两幢分别建于1920年及1925年,是香港法定古迹。该校于体育、朗诵及辩论等课外活动均有杰出表现,被视为香港的名校之一。圣若瑟书院现在是香港最杰出的中学之一,共有1300名学生。
办学宗旨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了在智力、体能、社交、道德等各方面都能为学生提供教育,并建设一个利于学生和教师沟通的学习环境。
办学团体书院由喇沙修士会管理,这是一个以创办人圣约翰‧喇沙命名的世界性办学团体。
喇沙会的目标是为青年,特别为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基督教的全人教育。它的精神是信念和热诚:即是对上帝(天主)抱有信念,对教育儿童怀有热诚。这精神也为喇沙会在香港的所有教育机构共享。
所有的喇沙会学校都致力协助青少年自我发展成人,并在一个公义的世界里如兄弟姊妹般生活。
历史沿革创校初期(1875-1880年)
书院的前身是另一所成立于1860年,名叫“圣救世主书院”(St. Saviour's College)的葡资私立学校,原址位于砵甸乍街。当时的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高主教神父(Father Timoleon Raimondi)说服了罗马教廷派出喇沙会修士到香港殖民地。1875年11月7日,第一批共六人的喇沙会修士来到了香港。他们把学校改名为圣若瑟书院。
校长都化·玛利修士(Brother Hidulphe Marie)有丰富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经验。几个星期以后,书院的录取人数已经增加了一倍,校舍必须进行扩充。1876年6月,莱蒙迪神父用一万四千元购置了一所位于坚道9号的华丽房子,修士们马上就迁进去了。
1877年,书院和圣保罗书院举办了香港开埠以来的首场校际运动比赛。
1879年,书院招收了第一班中国籍的学生,但当时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澳门的葡萄牙人。
大约在1880年,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足球队之一。
罗便臣道岁月(1881-1917年)
为了迎合学校的快速发展,1881年,书院又搬到罗便臣道下面的己连拿利。那时的校舍是一座两层高的建筑物,1898年加盖了第三层。完成以后三年,又增建了新翼。
不久,书院在学术和体育方面渐见特出。较高年级的三班为学生参加牛津大学的考试作准备,分为高班、初班和预备班。学校的学生也屡屡在录取名单上称胜。书院也成为了许多后来很成功的足球队和体育队伍的摇篮。
1899年,与拔萃男书院及皇仁书院举行了香港首场校际田径赛。
1903年,与拔萃男书院及皇仁书院组成了香港首次学界足球联赛。
1909年,在校际足球比赛中第一次夺得总冠军。
1913年,成立香港首支童军队伍。
1918年,分别取得校际足球及游泳比赛总冠军,并在校际田径比赛保持六连胜成绩。
坚尼地道校园(1918-1940年)
1918年2月13日,华南发生一次历时50秒的地震,罗便臣道的校舍严重损毁。艾玛修士急切寻找一个安全的新地方去继续教育工作,于是在9月3日买下了位于坚尼地道7号的旧德国会所。该会所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直丢空。同时他在九龙漆咸道建立了一间分校,那就是后来喇沙书院的前身。
新校舍楼高五层,属于维多利亚式建筑。顶层是喇沙会修士、校长及教师的宿舍。三楼曾是寄宿学生的宿舍,后来成为第一个旧礼堂。二楼是秘书办公室,一楼设有一般办公室和康乐室,而地下则是图书馆。
为了容纳更多学生,学校兴建了北座(教学大楼),在1920年由港督司徒拔爵士开幕。另外教堂座(又称科学大楼)于1926年落成,设有教堂、实验室,及第二个旧礼堂。此二幢建筑使用至今。
1925年,篮球队赢得HKBA盾牌。
1927年,田径队连续三年赢得港督盾牌,即校际田径赛冠军。
1936年,第一名身为圣若瑟书院校友的选手代表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项目。同年,田径队在港督盾牌设立后12年,第6度赢得。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及战后发展(1941年-现在)
在香港日治时期的1941至1945年间,书院被日本皇军占用为军事临床医学训练基地。一些修士逃往越南,另一些则被监禁于集中营。校舍由一位名叫「阿耀」的职员尽力保持原型,他也偷运生活必需品进集中营给囚在那儿的修士。
战后,书院继续良好发展。1962年,将原为德国会所的旧翼拆卸,改建为一座新的八层高现代建筑物,称为新大楼。新大楼由港督柏立基爵士开幕。
1950年代:
1952年:赢得学界足球联赛高级组及初级组冠军,及学界足球淘汰赛冠军。
1956年:连续三年赢得学界网球冠军。
1959年:一名学生于香港中学会考考获9优2良佳绩。
1960年代:
1961年:曲棍球队连续两年赢得 Sir Arthur Morse Challenge Trophy.
1962年:成为香港首支同年赢得威尔斯亲王锦旗及卡尔顿杯的童军队伍。
著名校友行政会议成员
夏佳理,GBS,JP:律师、行政会议成员,前立法会议员,前香港赛马会主席、香港交易及结算所主席
李国宝博士,GBS,JP:东亚银行主席、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
梁智鸿医生,GBS,JP:医生、前医院管理局主席、行政会议成员
立法会议员
施伟贤爵士(Sir John Swaine),SC,QC,CBE:资深大律师,前香港赛马会主席,前立法局议员
林健锋,SBS,JP:立法会议员
石礼谦,JP:立法会议员
何承天,SBS,JP:前立法会议员
公务员
曹广荣,CBE:前香港政务司
李越挺博士:前香港教育署长
廖本怀:前香港政务司
商界人士
罗康瑞,GBS,JP;瑞安集团主席
李家诚:恒基兆业副主席、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之幼子
学术界人士
高锟教授,CBE: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
梁智仁教授:医生、香港公开大学校长
何文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务长、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首任院长、学者
林兆鑫教授: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
卢煜明教授:2000年度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主任
何鸿超教授,CBE:香港防癌会创办人、医生
体育事业
山度士(Leslie Santos):前香港足球代表队队员
康宝驹:律师、香港足球总会主席
方力申:艺人、前香港游泳代表队队员、多项香港游泳纪录保持者
司徒瑞祈:多项香港游泳纪录保持者
李伟文:香港足球代表队队员
黄兴桂:足球评述员
李思明:香港足球代表队队员
娱乐事业
郭利民(Ray Cordeiro),MBE:DJ、最长寿电台节目主持人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保持者
陈百祥:艺人
林海峰:DJ、软硬天师成员
李仁港:电影导演
黄子华:艺人、“栋笃笑”引进及表演者
邓浩光:电影及电视艺人、前香港游泳代表队队长
赵增熹:作曲人及唱片监制
邓一君:艺人
曾智华:DJ、香港电台电视节目主持人
青介:商业电台广告创作部创作总监、DJ、填词人、流行作家
校训[1]Labore et Virtute(拉丁文);Labour and Virtue(英文);勤劳与美德(中文)
校训总结了圣若瑟的生活。圣若瑟是一位勤劳的木匠,他高尚的道德使他何以成为耶稣的“父亲”。校训又表达了所有若瑟夫应有的精神,才可以成功。而此精神在学校的传统中,是永远正确的。
校徽
代表颜色
绿色与白色 (绿与白) 在很久已前,已经是学校的代表色。 绿色代表爱尔兰的国花——酢桨草,而白色代表法国的鸢尾(白合)花形纹章。原因是校监大多来自爱尔兰和法国。
口号
每逢学界体育比赛,若瑟夫都会自发组织打气队为校队打气。于每年国庆前夕的集会,学生会会长都会带领学生叫喊口号,并成为学校的传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