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博士
影视艺术系副主任
电影学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曙光学者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顾问
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会委员
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会委员
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
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反盗版短片创意大赛评审委员
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竞赛单元选片委员
第4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评委
第7届上海国际短片竞赛评委
上海市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新民晚报》特约作者
专业方向:
1975年生,复旦大学博士毕业。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泛亚电影、当代华语电影和影视文化批评。除在《文艺研究》、《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电影新作》、《电影评介》、《江苏社会科学》、《西北大学学报》、《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学报》等多家学术刊物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之外,还在《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大众电影》《瞭望中国》《新民周刊》《中华读书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世界电影之窗》《香港电影双周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影视文化时评近百篇。
自2003年以来,应邀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主持“新生代导演研究”专栏,广泛约请海内外中青年学者参与该计划。目前该专栏已出版“娄烨论”“贾樟柯论”“王小帅论”“张元论”、“泛亚电影语境中的‘第六代’”和“张扬论”等六期,发稿量20万字。主讲《影视批评》、《电影艺术概论》、《当代华语导演》和《影视心理学》等本科课程;《电影批评》、《艺术心理学》等研究生课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影视批评》建设项目主要参与人。科研教学之余亦参与大型影视文化活动和栏目的策划,曾担任大型文献电视片《中国电影在上海》(40集)撰稿人。
近期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研究》,课题主持人
2.上海市教委哲学社会科学年度规划课题 《新生代电影研究——兼论新世纪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模式》,课题主持人
3.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中国电影产业泛亚区域竞争合作研究》,课题主持人
近年主要论文、专(译、编)著和评论目录(选列):
1.《从“戏台”到“站台”——读取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叙事差异的视点之一》《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中国高教影视学会论文奖;并以《在代际的天空下——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美学比较分析》名称发表于《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5月20日,亦入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
2.《娄烨论:新生代电影与当代都市的文化表达》,《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0月14日;
3.《SMHM:新生代影像传播的文化模式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17日转载;
4.《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世纪中国》网站2006年3月3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年第7期全文转载;
5.《新生代影像传播出路何在》,《中国艺术报》2005年6月17日;
6.《百年中国电影的五幅面孔》,《上海艺术家》,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
7.《战争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城市感性》,《当代电影》2005年第6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2月16日,亦入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网络文库;
8.《贾樟柯:让记忆有迹可寻》,《新民周刊》2005年第1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10日;
9.《世界性因素·细节现实主义·饥饿的象征:重读《万家灯火》的几个节点》,《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11月15日;
10.《假如我是贾樟柯》,《每日商报》2005年4月8日,《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4月15日;
11.《全球化语境下的“后东方”电影》,《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6月24日;
12.《影像“原乡”与民间化叙事》,《莽原》2004年第3期;
13.《海派电视与文化现代性》,《电视艺术》2003年第6期;
14.《都市民间与当代叙事的现代性》,《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5.《亦“热”亦“冷”话“韩流”》,《中国艺术报》,2005年5月20日;
16.《都市现代性的温情救赎》,《当代电影》2006年第1期;
17.《却话巴山夜雨事》,《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18.《反思电影与文学的关联》,《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2004.11.2;
19.《在精神局限与人文良知中追问生存真相》,杭州师范学院2003年第4期;
20.《<盲井>:人心的盲井有多深》,《新民周刊》2004年第2期;
21.《发掘经典的“今点”意义》,《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
22.《世界之“眼”——写在世界电视诞生80周年之际》,《新民周刊》2005年40期;
23.《韩剧热播的理性之辨》,《文汇报》2005年10月22日;
24.《世界·亚洲·中国——电影美学的反思与建构》,《电影新作》2005年第4期;
25.《芥末给我带来了好运气——走近电影大师沃尔克·施隆多夫》,《新民周刊》2005年25期,《世纪中国》网站2005年9月23日;
26.《电影美学向何处去》,《当代电影》2004年第5期;
27.《面向“第三世界”的影像地图》,《电影新作》2007年第4期;
28.《影像城市与历史感性——返回上海电影记忆的方式之一》,《电影评介》2007年第16期;
29. 《不断重临的产业起点》,《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
30. 《关于电影配额制度的访谈》,《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
31. 《重绘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文化地形图》,《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6年第12期全文复印;
32. 《从“后<黄土地>”到“后贾樟柯”时代——第六代电影美学与产业发展略论》,《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第1期收录;
33. 《从银幕配额制看韩国电影的发展》,《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第5期;
34.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冷思考》,《文汇报》2006年12月26日;
35. 《将电视真人秀推向文化创意秀——国内真人秀产业发展之管窥》,《南方电视学刊》,2007年第2期;
36. 《动漫黄金季节背后的忧思》,《文汇报》2007年8月10日;
37. 《揭开蒙娜丽莎的面纱》,《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19日;
38.《再见美国派,再见毕业生》,《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18日;
39. 《后殖民语境中的文本救赎》,《香港电影双周刊》2006年第714期
40. 《好莱坞潜规则》,《中华读书报》2006年6月21日
41. 《启动泛亚电影共同体》,《文汇报》2006年11月5日
42. 《不动声色的冷静背后——评电影 <三峡好人>》,2006年12月9日
43. 《韩国电影二○○六:十字路口起点隐现——银幕配额削减前后韩国影业观察》,《文汇报》2006年11月26日
44. 《大片神话何以为继——“黄金甲”现象引发的思考》,《中国艺术报》2007年1月23日
45. 《寻找类型创新的黄金分割点》,《文汇报》2007年8月25日
46.《暧昧而游移的“无用”》,《文汇报》2007年10月27日
47.《国产动漫亟待破“门”而出》,《解放日报》2007年6月29日
48.《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副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49.《文学都市与影像民间》(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文化解禁与新生代电影的多重转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1.《钟惦棐西部电影美学思想的当下阐释》,《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2.《电影写实美学的当代反思与“在地”诉求》,《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53.《华语电影文化、美学与工业的跨地域理论思考》,《电影艺术》2008年第5期
54.《历史“乌托邦”,现实“异托邦”——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文化生态考察视点之一》,《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
55.《世界之“眼”与电视之辩》,《电影评介》2008年第1期
56.《被广告绑架的叙事——谈<非常勿扰>》,《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9日
57.《泛亚视域中的家国模式与离散叙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8.《“后新生代”力量助推新电影节》,《电影新作》2009年第1期
59.《当西方遇见东方:奥斯卡的途中转身》,《文汇报》2009年2月24日
60.《想象的“本邦”与“看不见”的都市——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
61.《“中间”,当仁不让的“中坚”》,《文汇报》2009年8月6日
62.《中国性与泛亚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7日
63.《通俗现代性、想象中国与跨文化阐释》,《电影新作》2009年第5期
64.《从华语、泛亚到欧美:中国电影产业海外市场拓展的“三级跳”》,《艺术交流》2009年第2期
联系方式:
办公室(Office):86-21-5633-1901 86-21-5633-2481
传真(Fax):86-21-5633-1901
Email: nieweish@gmail.com
个人博客:http://www.mtime.com/my/laotianshi/
学术中国专栏: http://www.xschina.org/auth_list.php?author=%C4%F4%CE%B0
邮政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308信箱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邮编:200072
Postal Address:
POB.308, 149 Yan Chang Road,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