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由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组成,涉及到天气气候、卫星遥感、生态环境、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信息技术等专业。目前固定岗位在岗职工27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或高级工程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3人,45岁以下科技人员占2/3。研究所根据工作需要,外聘了客座研究人员,设置了科研流动岗位。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设有天气气候、农气生态与遥感、大气成分等3个研究科室和行政办公室。积极开展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农业气象、卫星遥感、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大气成分、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监测等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的承担单位之一,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共同建设了通榆国际生态观测站;负责全省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运行和数值预报释用技术的开发及业务化;负责卫星遥感业务化工作;承担气象科技情报服务工作。[1]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在科研和业务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其中大部分在气象业务和服务工作中得到较好的应用,为吉林省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3年由于在改革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成为受中国气象局表彰和重点支持的4个省级所之一。依据研究成果提出的部分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纳,成为政府重大决策的主要依据,被科技部授予98抗洪救灾服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1人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等奖1项,其他等级10余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学报级刊物上发表论著40余篇,在中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4本。[1]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了与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气象科技工作与气象业务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将建设成吉林省气象部门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具有我国中高纬度特点的现代化气象科学和生态环境科学应用研究所。
研究领域根据吉林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及吉林省气象事业发展需要, 充分认识区域特色和本所的学科优势,我们的主要研究领域确定为北半球中高纬度和东北亚地区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造成的 智能圈在全球变化、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及相互作用。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重点研究方向
大力提高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水平,努力开展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无缝隙预报方法研究及业务化;
吉林省灾害性天气和主要天气系统生成机理和发生发展规律及预报技术研究;
吉林省气候灾害的监测、评估及短期气候预测的技术和方法研究;
吉林省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信息化服务技术的研究;
卫星遥感在吉林省气象灾害和生态环境中的监测、评估和信息化服务技术的研究;
为吉林省生态建设服务的关于地表与大气水份和能量交换及碳通量的观测研究。
发展目标
成为吉林省气象局的科技创新基地;
进入国家气象部门的省级重点所行列,将本所办成一个有中高纬度特点的现代化气象科学应用和气候生态环境研究所;
成为东北亚和中高纬度范围内,在大气科学领域中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究特点,并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研究所。[1]
科研项目吉林省玉米生长期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研究中国气象局高枞亭
中国东北强降水天气系统的动力过程和预测方法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孙力
吉林省自然灾害预控技术研究---吉林省暴雨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防技术研究 吉林省科技厅 孙力
吉林省现代气候变化与生态省建设的关系及对策研究 吉林省气象局 廉毅
吉林省土壤水分蒸发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吉林省气象局 袁福香
玉米低温冷害监测评估的业务化 吉林省气象局 王琪
吉林省玉米单产综合动态估算模型的研制 吉林省气象局 王冬妮
吉林省地表温度反演业务条件的大气辐射校正方法研究 吉林省气象局 李健
吉林省西部草地生态气象条件评价指标应用研究 吉林省气象局 刘珂
吉林省水稻大豆主要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方法研究 吉林省气象局 袁福香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东北区/吉林省夏季气候模拟的应用研究 吉林省气象局 沈柏竹
吉林省酸雨监测评估业务系统建设 吉林省气象局 药明
基于ArcCIS的气象服务图形产品技术开发 吉林省气象局 高明月
典型生态系统气象监测评估业务能力初步建设---湿地生态环境演变及适应业务开发 中国气象局 任红玲
北半球极涡对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年际变化影响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沈柏竹
吉林省西部湿地生态变化及遥感监测评估方法研究 中国气象局 任红玲
典型生态系统气象监测评估业务能力初步建设-----草地生态系统 中国气象局 任红玲
东北地区生态与粮食安全监测评价预警业务系统 中国气象局 任红玲
东亚冬季风对东北冬季气温的影响及预测研究 中国气象局 刘实
松嫩流域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和循环特征研究 武汉暴雨所 孙力
东北冷涡降水的中尺度结构特征研究 气科院 高枞亭
玉米低温冷害监测和评估的业务化 吉林省气象局 王琪
吉林省玉米单产综合动态估算模型的研制 吉林省气象局 王冬妮
吉林省地表湿度反演业务中心大气辐射校正方法研究 吉林省气象局 李健[2]
科技成果2008年
基于EOS/MODIS数据的吉林省干旱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吉林省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警预报业务系统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省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技术方法及业务流程
玉米低温冷害监测和评估的业务化
吉林省水稻大豆主要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方法研究
基于Arc CIS的气象服务图形产品技术开发
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荒漠化现状及趋势变化的遥感监测及成因的研究
2007年
卫星遥感技术在吉林省向海湿地监测中的应用
吉林省数值预报系统的开发与业务应用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水资源影响的分析和评估
吉林省酸雨监测评估业务系统
实验室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季风研究开放实验室
主要研究内容
东亚季风与中高纬度的海气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近期主要围绕极涡、AO、NPO、东亚阻高与东亚季风的相互影响;
东亚夏季风影响EA—WNP的边界带、季风指数表述、北方的夏季风的年际和季内变化的预测;
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和预测研究;
东亚季风对东北地区西部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评估和对策。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充分搜集国内外一切有关的观测和分析资料,通过有偿或无偿方式;
采取国内招标引进来和本实验室派出去作访问学者相结合的开放研究办法,近三年内以派出访问学者求教专家,做专题研究的办法为主,周期为半年左右;与此同时, 有计划有目标的聘用国内的专家学者、博士做客座教授,实施本开放实验室的专题研究项目;
探讨多学科交叉融合技术贯穿项目的研究过程中;
采取边研究、边在业务中应用、边决策咨询、边检验、边改进提高的技术路线,在一部分项目中强调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检验,坚持基础应用和应用研究两手抓的 项目指南方针,紧紧抓住研究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应用技术相结合不放。
教育吉林省函授站简介
吉林省气象培训中心由原吉林省气象学校1992年改建,并与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原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原成都气象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成立以上各高校的吉林函授站。先后共培养中专、大专和大本学历层次毕业生668名。为提高气象队伍人员素质,实施人才强局战略输送应须适用人才,发挥着重大作用。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简介
吉林省气象培训中心由原吉林省气象学校1992年改建,为吉林省气象局直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处级。
吉林省气象培训中心隶属吉林省气象局,是吉林气象基本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部门继续教育和岗位业务培训的重要基地,是气象部门的高等教育培训机构,是气象部门职工更新知识的摇篮。
经过2002年机构改革,培训中心调整和理顺了内部机构,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加有利于事业发展、开拓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培训中心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成为实施省局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