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况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32亩(其中:田803亩,地229亩),人均耕地0.51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8473.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4亩,主要种植柑桔、杨梅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5亩,其中养殖面积5亩;其他面积120亩。有铁、钨、锡等资源。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09户,有乡村人口2006人,其中农业人口1922人,劳动力124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38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农村经济该村有耕地总面积1032亩(其中:田803亩,地229亩),人均耕地0.51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8473.8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4亩,主要种植柑桔、杨梅等经济

林果;水面面积5亩,其中养殖面积5亩;其他面积120亩。有铁、钨、锡等资源。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8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4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8.88%。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杨梅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杨梅产业。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6万元,占总收入的29.08%;畜牧业收入108万元,占总收入的21.5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089头,肉牛26头);渔业收入5万元,占总收入的1%;林业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1.39%;第二、三产业收入99万元,占总收入的19.72%;工资性收入137万元,占总收入的27.29%。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3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65人(占劳动力的13.27%),在省内务工133人,到省外务工32人。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609户通自来水。有609户通电,有60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0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9.84%

和99.8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8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00户(分别占总数的79.64%和65.68%)。
该村到宝秀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2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73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9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86户;建有小水窖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92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40亩,有效灌溉率为72%,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8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7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1]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635户,乡村人口2025人,其中男性1014人,女性1011人。其中农业人口1953人,劳动力1280人。该村以汉、彝族为主(是汉、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1734人,彝族230人,其他民族61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0人,占人口总数的1.97%;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839人,参合率90.81%;享受低保47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2 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十老寨完小,中学生就读到亚房子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3公里,距离中学2.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49人,其中小学生185人,中学生36人。
该村建有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
十老寨村系汉族居住地,全村以汉族为主,依山脚而定居,约400年历史。全村主姓氏为何,以山上石头多而取村名。有全县闻名的大纳顶矿山,出产铁、钨、锡等有色金属,有储量较大的石灰石,有雕刻精美的何氏宗祠--泸江祠,有上百年的万年青树20余棵环抱在宗祠四周,一年四季春常在,是村民休闲乘凉的胜地。全村住宅建筑为古式土木结构四合院,座西朝东,向阳北风,冬暖夏凉。街道呈S型,水泥路面,清洁整齐,前有平坦的农田,后有茂密的松木林,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从宝秀镇人民政府驻地到本村5公里,全部水泥路面,交通便利,空气污染低,是人们很适宜的居住地,是人材倍出的好地方。明清年间曾出过神医何造,文学家何其英,浙江省逐江县县令何其伟,进士何朗,武举何钟灵、何钟亮、何钟英。现出过云南省民族事务厅副厅长何瑛,处级干部何海玉、何鑫美,正科级干部不计其数,大学生60余人,中专生30余人遍及全省各地,此是一所培养人才的摇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