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词目:
幽微之情
注音:
yōu wēi zhī qíng
释义:
幽微之情:指隐约深邃、精细微渺的情思。
例句:
1、寄托绵绵思绪,抒发幽微之情,言近旨远。
2、 按情选体,诗刚词柔。作诗吟词,要发幽微之情。我们不妨把幽微理解成细微,如果理解成春怨秋愁,那就缩小了题材内容。
3、聆听泠泠然、悠悠然、飘飘然的琴箫,静读发幽微之情的诗句。
详细释义幽微之情:指细微隐深、隐约深邃、精细微渺的情思;常多用于艺术心理、艺术审美、作品意境的评述。
出处:1.隐微。《汉书·扬雄传下》:“若夫闳言崇议,幽微之涂,盖难与览者同也。”《北齐书·儒林传·权会》:“﹝ 权会 ﹞少受《郑易》,探赜索隐,妙尽幽微。” 元 李文蔚 《蒋神灵应》第二折:“这棋中幽微之趣,可得闻乎?”
辨析幽微论及其诗学内涵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写出幽微,意味着直接真理,心有灵悟,又能有透彻玲珑的语言表现方式,象与理浑然为一,诗歌境界澄明而现。
将诗学中幽微思想继承并总结的是叶燮,《原诗》以理、事、情为诗歌关键。不过,理为“不可名言之理”,事乃“不可施见之事”,情是“不可径达之情”,也即“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从而达到独特神妙的艺术境界。《原诗·内篇》(下)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诗歌超远深邃的境界是建立在微渺的诗思之上的,叶燮突出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推崇“古人妙于事理之句”,以孟浩然缺少“缥缈幽深思致”为憾,认为“宋人七绝,种族各别:然出奇入幽,不可端倪处,竟有轶驾唐人者。”,以“出奇入幽”为宋人高出唐人之处。(李瑞卿)隐约幽微意在言外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在诗人营造出的朦胧意境里,你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李商隐便是晚唐时期善于创造诗歌意境的诗人,尤其是那首《锦瑟》,让后人拍案叫绝,但总也琢磨不透。这首仅有56字的无题诗,是历代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它只有形象而没有直说。梁启超曾说,李商隐的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意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作家李国文也说李商隐的《锦瑟》是天鹅之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显然后世文人皆陶醉于它华美的词采、淳美的情怀以及朦胧的诗境。对于这样的诗,要作详尽的解析和通晓简直不可能。那我们不妨退而求其次,既要咬文嚼字,仔细吟味,又要不求甚解,探求诗情。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而意象是诗歌真正的语言。意象加强了诗歌隐约幽微的特点,诗歌也借助意象成就其韵味悠长、意在言外的美学特质。那我们就从贯通在字里行间的大量典故与意象去体味《锦瑟》的朦胧意境美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据《汉书》记载:“秦帝(天帝)使素女(神女)鼓五十弦琴,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琴为二十五弦。(昝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