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世界名牌、扬民族志气”为目标的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经过30年艰苦创业,产销量已称雄世界。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江苏常熟举行的“中国民族品牌创世界名牌论坛”上了解到的信息。 如今的波司登总部基地显然是波司登工业园区内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无论从规模还是气势,在园区内都是首屈一指。
但是,这种空间上的辽阔感带给人的震撼还远远不及它历史上的纵深感。在那间反映波司登发展历程的展览室中,至今还存留着创业初期的财务结算表和高德康骑自行车跑业务的出差报销单,这些票据见证了波司登的发展;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和两台足以称得上古董的缝纫机骄傲地矗立在中央,这个场景的弦外音是:三十年前,文革刚刚结束,常熟农村一个裁缝出身的青年召集了其他十个亲朋好友,成立了一个缝纫组,那两台缝纫机就是他们最初的生产设备,而那辆自行车则是这个牵头青年每天往返常熟与上海之间取料的代步工具,这个青年就是高德康……
多年之后,高德康回忆起自己当年骑着自行车在常熟与上海之间飞奔的场景时,感慨颇多。“如果不能坚持那种创业的激情,波司登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
1992年,这时的高德康通过代工已经把企业发展起来了,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个瓶颈:究竟是继续代工还是自创品牌?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也清楚,九十年代初期有关经济体制应该如何改革的争论可谓甚嚣尘上,这其实在直接影响着高德康这类民营企业家的判断和抉择。就在这个时候,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这让我看到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春天。”他回忆说。随即,他正式注册“波司登”品牌,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向当地政府提出迁移厂址的要求。镇政府也迅速给予支持,专门拨出一大片耕地供波司登重新扩建。也正是从那时起,波司登在羽绒服行业的地位开始确立和巩固。
技术革命,波司登的成功瘦身
现在,走进江苏常熟的波司登工业园,远远地就能看到波司登的巨大标语“世界品牌,民族骄傲”。好像波司登开始就是为了振兴民族工业,打造民族品牌。事实上,15年前(1992年)波司登的总裁高德康完成了从国营服装企业做加工业务,注册品牌时.却注册了一个由美国城市名称“波斯顿”谐音演变而来的名字。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前期,许多人都比较崇洋媚外。全国看上海,上海看海外。高德康也免不了俗,在临近上海的常熟,借助时代的特色,利用消费者的心理注册了波司登这个品牌。初期的波司登图像识别部分也是美国星条旗为背景,竭力迎合消费者对美国文化的热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防寒服市场主要以皮装为主,羽绒服带给消费者的感觉一直就是臃肿老土的形象,所以那时候的羽绒服也被别称为“面包服”。
1994年,波司登迎来了自己的“冬天”。自两年前打出“波司登”自主品牌之后,他一心想有个“跨越式发展”,于是在1994年的冬天增加产量。但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已经生产出来的几十万件羽绒服只卖出了一半,其余全部积压。
“那段时间,每天晚上睡觉我都会出虚汗,实在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高德康回忆说。为此,他决心亲赴销售第一线考察,来到主要市场东北。经过一番深入考察,高德康发现自己的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五大差异:颜色差异、面料差异、款式差异、板型差异、质量差异。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1995年冬天波司登对臃肿老土的羽绒服款式进行改版,一方面提高羽绒服的含绒量,含绒量由60%改为90%使羽绒服变得更轻薄、更暖和;另一方面将时装设计理念引入羽绒服的色彩、面料、裁剪中去。波司登羽绒服一下子变得既轻薄又时尚,在北京王府井饭店举行流行趋势发布会,震动了整个防寒服界,消费者的疯狂抢购将波司登推上了国内羽绒服销量第一的宝座。波司登在产品的保暖性和款式上下工夫,让羽绒服既有皮装保暖性的同时又可以穿着时尚,价格只相当子皮装的五分之一还不到,这对皮装无疑是致命一击。
创新源于革命,震撼源子颠覆。波司登的技术创新使波司登在羽绒业脱颖而出,迅速成为行业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