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化工大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6-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学校概况北京化工大学本数据来源于王朝地图,最终结果以王朝地图数据为准。

学校名称:北京化工大学

英文名称: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成立时间:建立于1958年9月15日。

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主楼

北京化工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国家“211 工程” 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111计划”成员高校之一。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法、管、经济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

校园风景(20张)

学校由 3 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测,环境优雅;北校区在昌平区内,临近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校总体占地面积 1116 亩,建筑面积约 60 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田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方学院(独立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 11个学院, 22 个处(部、办), 5 个博士后流动站, 3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4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50 个硕士点, 42 个本科专业。

目前学校在校生总数已达 26300 人,其中博士、硕士生4000 人,本科生12000 人,高职生 1100 人,函授、夜大学等继续教育学生 8000 多人,另外还有 200 余名留学生,独立二级学院(北方学院)近20000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2007 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918 人,正、副教授600 多人,中科院、工程院院士9 人(其中包含了双聘院士4名),云集了一批奋发有为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学者,拥有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学和化工过程机械 3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高分子物理与化学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应用化学、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工业自动化、化工过程机械、管理工程等 13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享有盛誉;一批新兴学科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功能材料、制药工程、通信工程、安全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创建了 10 个示范性专业;重视教学基地建设,并在化学、物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拥有 3 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1 个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 4 个校级教学基地。为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投入 5000 万元启动了 “ 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学校和学院四级精品课程体系,其中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 7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数学建模等 28 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构建了 “ 三层次四模块 ” 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实验中心、学科实验平台和专业特色实验室,创新教育成果显著。 ‘

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制度和优秀硕士论文奖励制度;引入 “ 末尾淘汰 ” 机制;同时采取激励措施,设立了优秀博士生与导师奖励基金;接受免费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实行了直博制,选拔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2003 年学校启动了 “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 ,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

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拥有一批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建有 1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6 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还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等 23 个校级研究所;超重力工程技术中心等 15 个校级工程技术中心;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部委及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与开发项目 3000 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 300 多项,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2001 年以来,已有 14 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 3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工作,近年来创新性、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层出不穷,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 2007 年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 2 个、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2 个,申请专利 210 项,科研到款 1.84 亿。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 20 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在密云县、大兴区等地建有高科技产业基地,产值超亿元。

为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 40 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杜邦公司、陶氏公司、巴斯夫公司、拜尔公司、罗纳普朗克公司等 10 余家公司向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目前北京化工大学已与英国、芬兰、丹麦、日本等国的大学等开展了学生互换、出国攻读硕士生等项目,为在校学生提供了短期或长期出国留学的机会。并多次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众多外国学者、知名教授与学校进行互访、讲学或科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与外国教授进行交流的机会。学校可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每年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百余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建校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已为国家输送了 7 万余名各类人才。为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把高校毕业生的资源优势变为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北京化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为学校题词,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领导人多次到学校视察并指导工作。

在 21 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饱满热情和昂扬斗志扎实工作,锐意创新,携手奋进,谱写和谐篇章,共铸新的辉煌!

历史沿革北京化工大学(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隶属原化学工业部领导,1958年7月14日,邓小平同志签发《中共中央复文[中发(58)574号]》,同意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办学宗旨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学校由此诞生。196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把该校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初期学校设有3个系1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3150人,校舍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

“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1970年5年间,学校停课,中断招生。1971年-1976年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1971年10月与北京化纤工学院合并(校名为北京化工学院),这期间学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停办了全部尖端绝密专业,增设了若干新专业,全院共设置5个系14个专业。

1977年10月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招收首届研究生,同年10月北京化纤工学院从我校分出。

1994年2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6年4月原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1年7月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

北化50年今50年来,北京化工大学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前进步伐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不断发展壮大,在高等教育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战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回顾50年的历史,学校经历了激情创建、十年磨难、恢复整顿、改革开放、跨越式发展到科学发展等历史阶段。1960年,学校就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64所重点高校之一,得到迅速发展。在经受了“文革”的十年磨难以后,学校迅速恢复整顿,教学科研两手抓,进入到改革、发展、提高的时期。世纪之交,学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在“211工程”建设的带动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方面成绩斐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坚实基础。

50年来,学校坚持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适应时代要求,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50年间,学校共培养高层次人才近十万人,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两院”院士、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一大批活跃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领域的骨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法、经济、管理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被社会广泛认可,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50年来,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和一大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项目,取得了一大批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化工、石油化工和国防等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十五”以来,就获得以1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成果,并先后与百余所国外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与互访活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正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使北京化工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持续提升,逐步确立了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50年办学的经验,将成为北京化工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50年办学的成就,让化大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年,我们北京化工大学已经迎技术的高峰。过去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科学研究概况学校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成果累累。前面已经提到的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地,为学校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2005-2009年,每年在研的科技项目均在1000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共1182项,授权418项;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 收录的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稳定在30位左右。2001-2009年获得的国家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均为第一(或唯一)完成单位或第一获奖人。国家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以总量计我校的科技经费、SCI论文、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30位左右,获国家三大奖数量排名居第10位左右;以人均计上述指标均名列前茅。“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规划工作会议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顺义培训中心召开。各项目规划组集中讨论,进一步完善修改“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方案。校领导及与会人员集体听取并审议了“化工与能源”、“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过程控制、装备与安全工程”、“面向资源与环境的化学与生物工程”等4个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方案情况的汇报。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01 化学工程

081702 化学工艺

081703 生物工艺

081704 应用化学

081705 工业催化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080502 材料学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吉化公司共同组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科研机构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

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

师资力量概况学校现有教职工1711人,正、副教授6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4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双聘)9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同时,云集了一批杰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包括:“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胡英院士、徐僖院士等48位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段雪,应用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1月生,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工业催化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由中国科学院授予)。198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工业催化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由中国科学院授予)。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毕业后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经近20年的持续研究,逐渐形成了“插层组装与产品工程”研究方向,凝炼了以“产品性能为导向设计插层结构”和“以产品生产为导向控制组装过程”两类关键科学问题,并开展了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了系列插层结构功能材料,提出了成核晶化分离等系列插层组装方法。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AIChE J.和Chem.Eng.Sci.等国际化工刊物,以及Angew.Chem.Int.Ed.和Adv.Mater.等国际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他引2000余次。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实践,实现了功能性插层材料万吨级工业化。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和美国专利授权2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励,先后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成员、Structure and Bonding编委、国家安全生产化工专家组专家、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多项学术职务。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金吉,设备诊断工程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12月生,辽宁本溪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化工机械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现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

高金吉院士原任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1 年到北京化工大学,任北化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创建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和北化大-美国 RTD 嵌入系统实验室,组建北化大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研究中心并任该中心主任。 高金吉院士是著名设备诊断工程专家,在国内工业企业率先开发应用设备诊断技术,攻克法国设计专家未能解决的阻碍国家重点工程辽化试车、生产的重大技术难关;查出导致裂解压缩机频繁停机和重大事故的轴向力设计错误;通过轴承改型设计和整机全速动平衡消除高速压缩机组强振,累计创效益数千万元。研制的机泵群监测网络和诊断系统已产业化,成功应用于加氢裂化等 5 套装置中。开发应用监测诊断和预知维修系统,避免多起重大设备事故,首次在石化行业实施两年一大修。编制出科学实用的 10 类 58 种机械故障识别规则,成功研制出国家经贸委重点企业推广应用项目振动诊断软件包,已被国内 20 家企业采用。创建中石化设备诊断中心, 15 年间协助燕化等 30 个企业诊断排除机组故障 204 台次。获部级一等科技进步奖一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均排名第一;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40 余篇。

高金吉院士兼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断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安全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科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 高金吉院士 2003 年在国际设备工程学术界首次提出“装备故障自愈工程”的学术理念,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最近他被世界工程资产管理 (WCEAM) 大会聘为国际筹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应邀将于 2006 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工程资产管理( WCEAM )学术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学校荣誉我校是首批(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现拥有本科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5门。我校开设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85%以上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基地建设,拥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拥有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化学、物理、高分子科学、化工原理、电子电工、机械工程6个北京市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还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和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我校独立完成的教学成果《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校园活动剪影(11张)

学校是首批(2007年)获得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校之一,已先后获得该计划项目120项。近年来,在全国和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我校有12个队获得全国一等奖,27个队获得全国二等奖,127个队获北京市特等和一、二等奖。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多次名列第一,并荣获该赛事的最高奖——“高教社杯”。

学校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如优秀生重点培养模式:经选拔被确认为优秀生的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享受优秀生奖学金。优秀生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优秀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学校特别注重从入学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入学新生可自愿参加综合性能力测试,成绩优异的新生可成为优秀生;高中阶段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省级赛区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的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以及高考入学总成绩为我校在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最高分的理工类新生可免试推荐为优秀生候选对象。“4+3”本硕连读和“3+5”本硕博连读模式:经考核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实行连读培养。主辅修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地址★东区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15号 邮政编码:100029

★西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98号 邮政编码:100089

★北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南环东路15号 邮政编码:102200

学校校训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组织机构学院设置★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理学院

★文法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独立二级学院)管理机构校长办公室、北校区办公室、发展规划处、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国际交流合作处、研究生院(筹)、基建处、网络中心、图书馆、出版中心、节能办公室、后勤管理办公室、老干部办公室

科研机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

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吉化公司共同组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科研机构 2 个:

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

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 个: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4 个:

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个:

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

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

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校级重点实验室 1 个:

国防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 6 个:

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

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

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研究中心

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聚合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心

★校级工程技术中心 14 个:

超重力工程技术中心

过程模拟与调研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

分子与材料模拟实验室

化工装备技术工程中心

计算机辅助机械工程研究中心

设备诊断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中心

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

先进弹性体材料研究中心

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化工安全管理研究中心

特种流体装备技术开发中心

过程机械设计研究中心

中国信息化绩效评估中心

★校级研究所 23 个:

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功能材料研究所

材料保护研究所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

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

塑料机械与塑料工程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测控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近代化学研究所

催化科学研究所

橡塑机械研究所

植物化学物理研究所

电化学研究所

计算化学研究所

工业化学研究所

现代药物研究所

金融工程研究所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政治与行政学研究所

法学与知识产权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发展目标★学校建设目标是:

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使北京化工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化工、石油化工和其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处于国内高校先进行列,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任领导王 芳:党委书记,负责学校党委全面工作。主管部门:组织部、党委办公室。

王子镐:校长,负责学校行政全面工作。主管部门:校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

王 贵:副校长,负责学校安全保卫、西校区、继续教育工作。主管部门:保卫处、西校区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

任新钢: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负责学校学生、国有资产工作。主管部门:学生工作办公室、国有资产管理处;联系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王同奇:副党委书记,负责学校宣传、统战、工会工作。 主管部门:宣传部、统战部、工会、人文与社会科学处;联系学院:文法学院。

付志峰:副校长,负责学校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主管部门:研究生院、教务处;联系学院:理学院。

陈标华:副校长,负责学校科技、国际交流工作。主管部门:科技处、科技园管委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联系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谭天伟:副校长,负责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主管部门:发展规划处、图书馆、网络中心;联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李显扬:副校长,负责学校基建、后勤工作,协助校长分管人事工作。 主管部门:基建处、后勤集团;联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昌峰: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负责学校纪监审、离退休,协助书记分管组织工作。 主管部门:纪监审联合办公室、离退休人员工作处、保密办公室、稳定办;联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陈冬生:副校长,负责学校北校区、产业工作。主管部门:北校区管委会办公室、产业改制办公室;联系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丁巨元:原副校长,受学校党委委托,负责对外联络和50年校庆筹备工作。主管部门:董事会、校友会秘书处。

师资队伍北京化工大学教师现有835人,其中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4人),正高级职务教师165人(含博士生导师68人),副高级职务教师23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5人。同时,云集了一批杰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者3人,“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此外, 还聘请了胡英、徐僖、江元生院士和李静教授等48位海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兴国的希望在教育,兴校的希望在教师。在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校党委、行政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深化改革、改善条件、提高待遇等一系列措施,使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著名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学科覆盖面广,政治业务素质高,年龄和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群体效益明显的教学、科研队伍。

在我校 “十五”规划和“211工程”二期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教师聘用制度的改革进程,逐渐实现教师“能进能出”、在职务岗位上“能上能下”、个人薪酬随岗位变化而“能多能少”、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学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力保教师队伍数量上稳步增长和质量上不断提高。学校将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教人[2004]4号)。2004年学校在“211工程”二期建设经费中划拨出1500万元专款用于高层次杰出人才的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加大这方面投入,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评价、培养机制,紧盯前沿学科,抓住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学科领域或交叉学科,前瞻性的、有针对性的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杰出人才,特别是具有拓展新学科能力,并能组织带队协同攻关的领军人才,带动学科的全面发展。

可以展望 ,到2010年前后我校固定编制教师将达10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40%以上,重点学科中则应达到60%以上。同时,以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建设为核心,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在3~5个学科领域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创新团体,组建15个左右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思想活跃的科技创新团队,稳定一支400人左右从事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高水平队伍。

北京化工大学正通过系统的机制创新 ,使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并为造就和培养一支学术造诣深厚、结构合理、富有活力、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而努力奋斗!

交流合作发展与国外院校,尤其是国外著名大学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是北京化工大学国际交流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外的这种稳定的协议关系以及实质性的学术交流,促进了该校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推进了我校向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迈进,扩大了我校在国际上的影响。

目前,北京化工大学已经和15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大学或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

签协议单位:

01、韩国忠南大学

02、日本国工学院大学

03、德国巴斯夫公司

04、俄罗斯库班化工大学

05、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

06、德国汉高公司

07、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

08、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材料学院

09、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

10、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院

11、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

12、莫斯科国立环境工程大学

13、乌克兰国立化工大学“科技交流协议”

14、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理学院

15、法国伯莱斯·帕斯卡尔大学

16、大阪大学理学科

17、英国萨里大学

18、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

19、美国戴顿大学

20、日本福井大学

21、芬兰拉彭兰塔理工大学

22、台湾中州技术学院

23、日本东京都立大学

24、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25、美国InnoCentive 公司

26、美国RTD Embedded Technologies, Inc.

27、丹麦技术大学

28、法国TPA (TOTAL道达尔教授协会)

29、美国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30、加拿大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

31、德国Martin-Luther-University Halle-Wittenberg

32、澳大利亚Flinders University

33、法国 University Du Maine (Le Mans)

34、韩国祥明大学(Sangmyung University)

35、英国University of Liverpool

36、美国Kenoah Technology 建立实验室

37、台湾南台科技大学

38、美国加利佛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39、日本丰田工业大学

40、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

41、日本北见工业大学

42、日本早稻田大学

43、俄罗斯碦山技术大学

44、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Nikolaev无机化学研究所

45、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是北京化工大学会出资设立的科技型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新材料、资源环境、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技术转移工作。同时,研究院与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开发、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合作。研究院设立的宗旨是让北京化工大学的科研工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努力搭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研发、放大和推广一条龙”,实现“学校、企业和地方的共赢”。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自2008年9月成立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现已发展成为江苏地区重要的科研院所以及北京化工大学在长三角地区的研究基地科研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院现有人员67人,具有高级职称13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科研团队5支,专利29项。研究院现建设光固化材料研究中心、胶接技术研究室等中心及实验室5个、常州市微电子工业化学材料研发与制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3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孵化企业4家;目前研究院已与常州市及周边6个市(县)及园区签订了校院地合作协议,建立了校企/院企合作中心11个。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招生列入全国统一计划。学院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距天安门38公里。学院占地面积1000亩。2005年首次招生,目前在校生已逾19000人。

学院坚持质量立校,以“勤奋创新、璞玉成器”为校训,坚持“两个为本、德育为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努力为社会培养“四会五有”(即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与人共处;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怀、有吃苦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创业能力)的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并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首位,依托北京化工大学在本科教学方面的优势,设置了理工学院、信息学院、经管学院、文法学院、国际商学院、艺术学院6个本科二级学院和基础课教学部,目前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汽车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经管实验室, 语音室和数字化校园网等。学院共设有31个本科专业和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基地。

建院以来,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模式,丰富独立学院办学思路,并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经验,成为全国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典范,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连续几年超过50%。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这些课题大大提高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和地方化战略,先后与亚洲、欧洲、北美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推进国际化的同时扎根燕赵大地,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才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学院始终坚持爱心教育、责任教育和主旋律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款活动中, 全院师生踊跃捐款捐物,总价值达224万余元,成为河北省内捐款最多的高校之一。

学院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向和方式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在完成4年的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独创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至少一项专业技能。积极与优秀企业和社会各界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学生术有专攻。首倡“1+N”培养模式,即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在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基础上,鼓励并引导学生至少考取一个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学院特别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的均衡全面发展,并为学生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学院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多个奖学金项目。优良的校风学风培养了优秀的学生,我院学生获国家级奖学金800多人次,参加省部级大赛获团体和个人奖50余项,就业率达96.28%。

良好的办学成绩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在“回响中国--2009中国教育年度盘点”活动中,学院再次以高票数位列全国独立学院第3名,获得“ 2009全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20强”荣誉称号,学院已连续两年获此殊荣,这是社会公众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园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