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足陶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中文名称:袋足陶鬶

2.英文名称:Potterygui

3.基本简介规格:高26.5厘米Height26.5cm

出处:唇边的微笑:酒具

年代: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LiangzhuCultureoftheNeolithicAge

类型

质地类型:陶器

功用类型:酒具

栏目关键词:史前时期酒具

收藏地:上海博物馆theShanghaiMuseum

主题词或关键词:鬶

辅助分类项:酒具

4.文物功能:良渚文化居民常用斟酒具。

5.文物背景:袋足陶鬶出土于江苏省武进良渚文化遗址,乃东南沿海地区良渚文化居民常用的一种斟酒器具。器呈橘黄色,小口,口边两侧内凹,前端小口成流,后端较大口径者则为注入口。颈细而矮,上腹肥硕圆鼓,下有三袋足,后面一袋足上端安一宽扁的器把,前面二袋足较直,后一足后伸。

该器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居民遗留下来的酒器精品,1962年出土于山东省曲阜市西夏侯遗址。夹砂陶,呈橙红色,通高30.6厘米,椭圆形侈口,敞口流的根部明显收敛,上粗下细的高颈向前倾斜。腹体呈三角形。低裆,裆顶较宽平。足尖里加泥球。三足尖的间距大体相等。有仿索状和宽带状两种把手。表面修磨得较光滑。腹间加一周绳索状附加堆纹,面及颈下都装饰方形泥突或泥饼。现收藏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山东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常见的陶鬶,经历了三次大的器形变化。最早是平底实足形鬶,后发展为细颈高裆大袋足鬶,龙山时期呈高流、长粗颈、袋足,腹部不如以前那么肥硕,整体匀称可爱。西夏侯遗址出土的这件陶鬶,就是陶鬶发展到中期时的标准器形。西夏侯遗址发现的二十余件陶鬶,普遍施有陶衣,表面修磨平光,没有烟熏的痕迹,器腹内壁也没有粘附水锈。这说明,陶鬶在早期和中期偏早阶段,主要当作斟酒器使用,其温酒的功用只是到后来才出现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