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鱼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植物名称:醉鱼草(butterfly bush)

学名:Buddleja lindleyana Lindley Summerlilic

英文名:Fort.

科名:马钱科 Loganiaceae

醉鱼草属(Buddleja)100馀种植物的统称。原产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属现画入唇形目(Lamiales)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大部分醉鱼草属的种叶具有茸毛或糠秕状物,花簇生,紫色、白色、黄色或橙色。有几个种栽培为庭园观赏植物。

【异名】鱼尾草、醉鱼儿草(《履巉岩本草》),槐木(《普济方》),闹鱼花(《纲目》),痒见消(《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光子、羊脑髓、五霸蔷(《中国树木分类学》),四方麻、阳包树(《中国药植志》),鱼鳞子(《安徽药材》),药杆子(《江苏植药志》),驴尾草、羊尾巴、防痛树、鸡公尾(《广西中兽医药植》),毒鱼藤、鲤鱼花草、药鳗老醋(《中国土农药志》),野巴豆、老阳花、萝卜树子、药鱼子(《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土蒙花(《四川中药志》),花玉成、四棱麻、羊饱药、羊白婆、金鸡尾、洞庭草、白皮消、铁帚尾(《湖南药物志》),红鱼波、红鱼皂(《闽东本草》),四季青、白袍花、糖茶、水泡木、雉尾花、楼梅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鱼泡草、鱼藤草、洋波、鱼背子花(《福建中草药》)。

拉丁文名:Buddleia lindleyana Fort.

Buddleia david, 醉鱼草属的一种。

科 属:马钱科 Loganiaceae 醉鱼草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冬芽具芽鳞,常叠生,小枝四棱形,嫩枝被棕黄色星状细毛,单叶对生,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疏波状小齿, 青绿色无毛,叶背疏生棕黄色星毛,叶柄很短,花两性,顶生直立穗状花序,长可达7-20厘米,花密集,花冠钟形,紫色,4裂,稍有弯曲,长约1.5厘米,径约2毫米,雄蕊4枚,不外露,花萼裂片三角形,萼、瓣均被细白鳞片,蒴果矩圆形,长约5毫米,具鳞片,种子细小,花期6-8月,果熟10月。

产地分布:主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华北地区的河南、山东等省山地常见分布。

生态习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适应性强,但不耐水湿。

园林用途:落叶小灌木,枝繁叶茂,顶生直立穗状花序,小花密集,紫色艳丽,可丛植于甬道两侧,草坪边缘,宅旁墙角等处增添景色,惟对鱼有毒,应远离鱼池栽培。

繁育栽培:播种、分蘖、扦插、压条均可,一般每年冬季剪除地上部分,来年重新萌发。

同属常见种:

1.大叶醉鱼草(B.davidii Franch.):落叶灌木,高达5米,小枝微有棱,被柔毛,单叶对生,叶片大,长5-25厘米,缘有细齿,叶背密被星状绒毛,小聚伞花序集成穗状圆锥花序,花冠淡紫,口部橘黄,蒴果,长圆形,端尖,并有许多变种,花色丰富,花味芬芳,北京以南地区可露地栽培越冬。

定州鑫源苗木 醉鱼草

2.互叶醉鱼草(B.alternifolia Maxim.):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枝条细弱,披散下垂,单叶互生,披针形, 长4-8厘米,叶背具灰白色绒毛,簇生状圆锥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基部有少量小叶,花冠紫蓝色,花芬芳。山西、河北、西北地区有生长,较耐干旱。

醉鱼草以带根的全草及叶、花入药。根及全草全年可采,洗净晒干;花、叶夏秋花盛开时采集,晒干。

【性味归经】微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咳化痰,散瘀,杀虫。支气管炎,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烧烫伤,并作杀蛆灭孑孓用。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捣烂或研粉敷患处。

【注意】孕妇忌服。

【备注】(1)家畜食多量时引起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震颤等中毒现象。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大量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肌注维生素B1。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