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名】Eucalyptus globulusLabill.
【别名】洋草果、灰杨柳、玉树、油树
【英文名】Tasmanian blue gum
【分类】桃金娘科,桉属
【生物学特性】常绿乔木,高35—60m。干多扭转,树皮薄片状剥落。叶蓝绿色,全缘,羽状侧脉在近叶缘处连成边脉,有香气。正常叶狭披针形,长12—30cm,

镰状弯曲,互生;异常叶(生于幼树及萌蘖枝上)卵状长椭圆形,具白粉,对生,无柄。花通常单生叶腋,花萼与花瓣连合成一花盖,开花时花盖横裂脱落;蒴果较大,杯状,径2—2.5cm,有4棱。
【产地】原产澳大利亚塔斯
马尼亚岛,我国西南。华南有栽培。
【习性】喜光,适应性较强,生长快,但不耐湿热,在我国西南高原地区生长比在华南好。昆明、川西栽培较多。
【用途】本种生长迅速,树冠高大,常作公路行道树和造林树种。[1]

但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面积种植蓝桉特别是蓝桉纯林对生态会产生危害。蓝桉生长需水量大,会降低其他物种可获得的水量,若种植于缺水地区,将加剧干旱、水土流失,最终导致荒漠化。且蓝桉养分需求量大,且桉树落叶的土壤回收率较低。不利于推动腐殖质的产生,难以长期保持土壤肥沃,从而导致土壤养分贫瘠化。蓝桉还具异种抑制性,通过释放树根、枯枝落叶中的化学抑制素抑制其它树种的萌芽生长,降低其他植物包括农作物的生存力,且对土壤中宏观或微观的动物区系有害。 因此南方大面积造林应慎用,并密切关注其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中医药学价值】

[来源]:桃金娘科桉属植物蓝桉,以叶和果实入药。秋季采收,晒干。以鲜用为好。

[性味归经]:微辛、微苦、平。
[功能主治]:疏风解热,抑菌消炎,防腐止痒。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急、慢性肾盂肾炎、肠炎、痢疾、丝
虫病;外用治烧烫伤、蜂窝织炎、乳腺炎、疖肿、丹毒、水田皮炎、皮肤湿疹、脚癣、皮肤消毒。
[用法用量] 干品3~5钱,鲜品0.5~1两,内服不宜过量;外用适量,煎水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