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鹬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拉丁名:Tringa totanus

中文名:红脚鹬

英文名:Common Redshank

鸻形目、鹬科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基本特征中等体型(28厘米),腿橙红色,嘴基半部为红色。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比红脚的鹤鹬体型小,矮胖,嘴

红脚鹬

较短较厚,嘴基红色较多。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 虹膜-褐色;嘴-基部红色,端黑;脚-橙红色。

夏季上体锈褐色,羽轴黑褐色。下体白色并密布黑褐色纵纹。嘴和脚橙红色,嘴端黑色。飞行时白腰和翼内侧后缘宽阔的白色带明显。冬羽颜色较淡。

叫声:多有声响。飞行时发出降调的悦耳哨音teu hu-hu,在地面时作单音teyuu。

基本习性栖息于海滨、江河、泥滩、河岸边、沼泽地,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等为食。通常结小群活动,也与其他水鸟混群。繁殖期5~7月,在水域附近的干燥地面营巢,每窝产卵4枚。

繁殖于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内蒙古东部、迁徙途经华南、华东,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台湾、海南越冬。种群数量较多。

分布范围

红脚鹬

分布范围:繁殖于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远及苏拉威西、东帝汶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常见。根据郑作新(1994),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东部。大群鸟途经华南及华东,越冬鸟留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海南岛、台湾。然而Hale(1971)认为中国有几个亚种。如此,亚种ussuriensis在中国为过境鸟,terrignotae于中国的东北及华东,craggi繁殖于新疆西北,eurhinus于中国西部。

药用价值【药 名】:红脚鹬(yu)

【来 源】:为鹬科动物红脚鹬的肉。

【功 效】:温中健脾。

【主 治】:用于久病虚损、胃寒泻泄者。

【性味归经】:甘咸,温。入脾、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适量。

【别 名】:赤足鹬、东方红腿(《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繁殖在新疆西部、甘肃、西藏南部、青海、东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岛、广东、台湾等地越冬。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获后,去毛、除去内脏,鲜肉入药。

【拉丁名】:Tringa totanus (Linnaeus)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