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本底辐射英文名称:background radiation定义:天然存在的电离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和自然界放射性物质产生的辐射。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1]天然本底辐射包括宇宙射线和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 (一)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又分为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初级宇宙射线是从宇宙空间进入地球的高能粒子流,主要由质子、α粒子和电子构成。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氮、氧等)相互碰撞而释放出次级质子、中子、介子、重子等形成次级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的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高原地区的人群受到的宇宙射线照射剂量比平原地区的人群高。在海平面上,宇宙射线对人体的年平均照射当量剂量约为0.3mSv。然而,居住在海拔相当高的地方,例如中国拉萨,居民接受的年剂量是居住在海平面高度的人的数倍。在飞机飞行的高度,宇宙射线的强度比地面高得多。在洲际航线的巡航高度上,剂量率可以达到地面值的100倍。
(二)天然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核素可分为三类:
① 铀系、锕系和钍系三个天然放射系中的核素;
②地壳中存在的除以上三个放射系以外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如40K(钾)、87Rb(铷)等;
③宇宙射线与大气原子核相互作用而产生的3H(氚)、14C(碳)等放射性核素。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放射性核素一方面可对人员造成外照射,另外还可以随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造成内照射。
(三)人体受天然本底照射的剂量
正常本底地区由天然辐射源对人类造成的照射水平的估计值见下表。天然辐射源对成年人造成的平均有效剂量约为2.4 mSv,其中内照射所致的有效剂量比外照射高。
辐射源
世界平均年有效剂量(mSv)
外照射
宇宙射线
0.4
地表γ
0.5
内照射
吸入(主要是氡)
1.2
食入
0.3
总计
2.4
天然辐射源所致人体的辐射剂量
世界上有些地区,由于地表层含有高浓度的铀、钍,从而使地表γ射线剂量高于一般地区,称为高本底地区。例如,印度的克拉拉邦、巴西的大西洋沿岸以及我国广东省阳江县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