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郎在对门唱山歌》是国内首个以自然县县名命名的实名制胶片电影,计划在2011年夏天全国公映。[1]
剧情简介电影故事以安康紫阳为环境背景,以青年男女刘小漾、冯冈、张学锋等的爱情遭遇为主线,以对于紫阳民歌的弘扬和开掘为辅线,表现了当代青年在人生转折时期、面对社会和事业、情感与婚姻的艰难选择,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是一部具有良好精神导向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剧作。同时影片紫阳民歌为背景音乐,以《郎在对门唱山歌》作为主题音乐贯穿全片始终,表现年轻一代对伴随他们长大的紫阳民歌及其家乡的热爱。[1]

影片中人物对白皆以“陕西、安康、紫阳”出现,紫阳民歌皆由当地原生态民歌手表演,紫阳富硒茶、富硒水、紫阳蒸盆子、老城门、青石板台阶、安康瀛湖、西康高速公路、安康学院等被一一展现在片中。影片由曾获首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国际电影节、第十四届都灵国际电影节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等等的著名导演章明担任导演、编剧。该片在第14届上海电影节一举获得了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和最佳音乐3项大奖[1]
创作背景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是国内首部允许以自然县县名命名的实名制胶片电影,原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是出生在安康紫阳的著名作家李春平为家乡量身打造的文学作品,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媒体称“这是作家为自己的家乡打出的一个大广告”。[1]
谈及这部电影,章明坦言:“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采用未来跨时空的手法表现故事情节,既有民歌手演唱的传统紫阳民歌,又充满现代时尚元素的小桥流水人家,完全是紫阳的实景,真实的山水、小巷、街道、大桥、古城门,唯美的镜头赋予了影片特有的诗情画意。另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通过这部影片把世代口耳相传下来的紫阳民歌做大一些、发掘出来,利用电影这个高平台把它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章明还表示,拍摄这部影片的难度很大,希望这部影片能超越他自己以往的任何一部电影,同时不排除再次冲击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可能。[1]
国家广电总局剧本中心的专家对剧本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剧本以剧情加实地实景的手法来创作,抓住了紫阳民歌这一地域文化特色展开故事,具有鲜明的陕西南部文化特征,对于宣传西部文化业有裨益,在近年的影视创作中又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思路。[1]
陕西作家李春平的中篇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最初发表于《小说月报(中篇小说)》2007年第1期。小说的开头是这样:“是城。是小城。是山城。是县城。城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县城。”
为何要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呢?用李春平自己的话来说,“这在一般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很多人写小说都会虚构一个地方,但我不会那样。因为我的这部小说本身就是反映小城生活的,注定不是讲述大都市生活。我点名写出紫阳县城的名字,就是表明这是不可复制的,其他地方也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小说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媒体称“这是作家为自己的家乡打出的一个大广告”。谈到创作缘由,李春平说,“我曾在上海漂了10年,也搞一些文学创作,一直考虑该为家乡写一些文字。当时这种冲动很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这种创作欲望也更加强烈。直到后来,我回到家乡的某一天,在听紫阳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时,忽然有了想法。这种讲述爱情的民歌,也是一种情歌,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就沿着这种想法创作下去。我用10年的时间在思考,又经过4个多月的写作,终于写成4万多字的小说。”
拍摄过程制片人段鹏在谈及电影拍摄过程时透露:”在长达45天的拍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难忘的事情。我记得是拍一场在冯冈在溪边弹钢琴的戏。因为要在晚上拍,我们白天先去踩好了景。等的晚上剧组的人先来到拍摄地点时,架好灯架,我和章明导演赶去时,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白天找好的那处景。于是我们全剧组的人又抬着将近一吨重的灯架在又黑又冷的情况下走了八里地,才又找到我们白天所选好的那景。我们整整折腾了一宿,最后我们才完成了这一个镜头的拍摄。
还有一次,我们要拍摄一个古城小道的戏,章明导演希望那个小道的墙是倾斜的,用木头抵着那堵倾斜的墙,小漾和冯冈在里面对戏,让观众从视觉上能隐约的感受到他们爱情的不稳固。结果我们刚拍完那场戏,就开始下暴雨,半个小时后那个墙竟然倒塌了,前后就半个小时的时间,幸亏我们走的早,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观众到时候可以注意一下那个场景。“[1]
请导演章明来编剧
5易其稿拿出满意剧本
小说发表后,李春平又有了拍电影的想法。“我觉得,小说流传的范围不大,想来想去想到了拍电影。”
他透露,“确定拍这部电影后,原本是希望我来做编剧。但我考虑到自己的小说自己编剧,很难再跳出这个框架,后来就找到了导演章明,章也是编剧,他很感兴趣。当时很快就弄出了剧本,但交流探讨后就给否定掉了,前前后后5易其稿,才终于拿出较好的剧本。”
6月18日晚颁奖礼上,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的女主角吕星辰在领奖的时候喜极而泣。李春平告诉记者,他在看颁奖的时候也是眼睛变得湿润。“能看到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上海电影节的肯定,让更多的人看到我家乡的文化,我很欣慰。”
资深记者任总策划
向世界展现陕西生态文化
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的总策划和监制李向红,是《陕西日报》资深文化记者。从影片的筹备到正式拍摄,再到电影的后期制作,再到影片参赛上海电影节,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有她的辛劳付出。那么,她是怎样想起做电影的呢?昨日上午,李向红很有感慨地说,“要做出一部好的电影真不容易。”
“我从事文化新闻工作20余年,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咱们陕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陕西各地丰富的生态文化展现给更多的人。尤其在当今传媒空前发达的时代,怎样通过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借助一个最直接的平台把它们广泛传播出去并且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最后我选择的答案是电影。”
李向红说,“当时看到了李春平的小说,他就有拍电影的想法,我们做了很多交流和沟通,最后达成一致协议。然后再找到陕西一家文化公司总经理段鹏,又通过一些朋友的大力推荐,找到了著名导演章明。这部影片也是章明导演的倾心之作,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我们整个剧组的努力密不可分。”
选女一号费了神
找遍北京西安安康三地
女一号吕星辰因该片一举获得上海电影节影后殊荣,那么她是怎样选出的呢?
李春平说,“当初为了选这个演员,也是找遍了全国。因为要求必须是一个高中生,个性要有点刁蛮,要会弹钢琴,还能唱山歌,长相要清纯,还能符合陕南人的特点。导演就在北京找,我们整个剧组的人在西安和安康等地寻找,这样找来找去,找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合适人选。后来一个机会,见到了还正上高中的吕星辰,她长得很可爱,整个剧组也见了几次,她很符合这样的特点,而且有小城姑娘的气质。”
据悉,影片《郎在对门唱山歌》前期筹备4个多月,投资500万元,后来用了2个月拍完。影片表现紫阳的风景非常漂亮,展现的风土人情也很有陕南风味。但李春平却说,“其实影片拍摄的时候还不是紫阳最漂亮的时候,当时接近冬季,温度和气候都不是最好的季节,要是其他季节拍出来的效果还会更好看。导演章明确实很有功力,这样拍出来的效果已经很不错。”
18日晚,当影片斩获3项大奖,成为电影节上最大的赢家,李春平也是感到很有些意外。“这部电影没有大制作,也没有明星阵容,在电影节上也是最后一个走红毯,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错了。”
问及影片何时能够上映,李春平向记者透露,“预计8月可以先在西安和安康上映,再晚一些会在全国的影院上映。”
电影获奖2011年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第08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男配角(冯国庆)、最佳新人女演员奖(吕星辰)
2011年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章明)、最佳女主角(吕星辰)、最佳音乐奖(文子)
获奖感受2011年6月4日,展现陕西南部民俗文化的民歌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入围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6月中旬,《郎在对门唱山歌》荣获上影节5项大奖。
获奖后第一感受
让紫阳民歌走出了陕西
记者通过采访还了解到,为保障拍摄工作顺利开展,紫阳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各个部门组织协调,给予最大程度的配合,为影片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剧组主创人员还专程赴安康市向主要领导作详情汇报,得到了市上领导给予最大能力的支持。
李向红说,“当时离上海电影节的时间只有10来天了,真的是连夜加班加点地赶后期制作。大家对影片都有期待,还是希望能到上海电影节去参赛,当得知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的那一刻,我就在想这次真的值了。而最后的结果出来,又是超出我们的预想,众多记者的好评如潮给了我们信心。我在现场见证影片最后斩获3大奖项,心情很激动。这次,能让紫阳民歌走出陕西在上海电影节唱响,还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可,我激动得很,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
问到下一部新的电影计划,李向红透露,“这次的《郎在对门唱山歌》在小成本电影制作上做了很好的尝试,通过这次在上海电影节上的‘意外’表现,也说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今后我还会继续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据悉,李向红正在和制片人吉多、导演章明全力筹划第二部仍是表现陕南文化的电影《那一片栀子花开》,按计划将于7月底在陕南开机。
拍摄地会“火”吗
这对紫阳是很好的宣传
《郎在对门唱山歌》获奖的消息传来,安康市政府也立即做出了回应。昨日,安康市委、市政府还给剧组发出贺信:“《郎在对门唱山歌》此次问鼎5项大奖,不仅是你们的荣誉,也是全市乃至全省人民的光荣。你们的辛勤努力,让安康地域文化成功地走上了国际影坛,开创了地域文化宣传实名制的新模式,实现了地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成功对接,为安康打造了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为安康经济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条重要通道。”
想当初,很多旅游城市因为一部电影的带动而“火”了起来:《庐山恋》“带火”了庐山,《非诚勿扰》“带火”了日本北海道和杭州西溪,《唐山大地震》也为当地的旅游经济贡献了不少票子。而反映紫阳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又能否让拍摄地紫阳“火”起来?昨日上午,记者还采访到紫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曾晓勤,他很高兴地表示,“作为国家实名制拍摄的一部电影,展示了我们紫阳的风土人情、优美环境,还有原生态紫阳民歌的展示,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能在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展示我们紫阳,把紫阳介绍给世界观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曾晓勤还透露,“在上海电影节上,我们还播放了展示紫阳的风光宣传片,把很多在场的媒体记者看得目瞪口呆。很多记者都评价,‘能通过原生态的民歌,借助这样一部好的电影展示紫阳的美丽风景,展示出人性的美好,这是一个很好宣传方式’。”在他看来,“影片对我们紫阳的旅游产业和茶叶产业有很大的推广作用,为紫阳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影片的后续推动紫阳的发展,我们很看好。”[2]简介《郎在对门唱山歌》,是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紫阳县的传统民歌。

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的杰出代表,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郎在对门唱山歌》便是其中的一首重要民歌。[2]
艺术特色《郎在对门唱山》产生于明朝以前,是一首原生态民歌,这首歌词全部都是安康地区紫阳农村地道方言,“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是地道的陕南口头语,一般对自己晚辈、亲人,包括儿女、情人从另一个层面表现出来的疼爱,也就是说爱的不得了,才用这种语言这种方式。这首歌是陕南紫阳民歌之代表作,它演唱也很有特色,先慢后快,结束局再慢,先唱后说最后再唱,时松时紧,时快时慢,加上是地方方言,陕南风味十足,通过“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及“脚粑手软,手软脚粑,踩不得云板,丢不得梭”、“绫罗不织,听山歌”这些句子,把女子对爱人的赞美、疼爱表现得淋漓尽致。[3]
简短的歌词里,反映了年轻男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紫阳特有的地方民俗。“短命死的,挨刀死的,发瘟死的,”三句话虽然看上去很毒,其实都是当地人的口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骂人之用,有诅咒、咒骂的意思。二是作为调笑之用,是农村男女打情骂俏的口语,淡化了它的咒骂之义,转化为亲切友善之词。“手软脚怕(音啪)”则是紫阳的方言,是四肢无力的意思。怕(音啪),酥,软。比如说米饭煮熟了,紫阳方言就说“米饭怕(音啪,平声)了”。[3]简介《郎在对门唱山歌》,是作家李春平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全文共14节。[1]
创作背景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发表于《小说月报(中篇小说)》2007年01期。开头首句即为:“是城。是小城。是山城。是县城。城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县城。”[1]
该小说是出生在安康紫阳的著名作家李春平为家乡量身打造的文学作品,发表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媒体称“这是作家为自己的家乡打出的一个大广告”。[2]
此后又出现了同名电影文学剧本,由李春平与章明共同创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