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武义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南,隶属金华市。南北长59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1577.2平方公浙江武义县本数据来源于王朝地图,最终结果以王朝地图数据为准。
里,是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第一站,区位优势明显。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44省道穿境而过;县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武义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三面环山,峰峦连绵,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形成武义和宣平两个河谷盆地。县内最高处为西部西联乡牛头山,海拔1560米;最低处为北部履坦镇范村,海拔57米。武义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年降水量1445.7毫米。年日照时数1963.7小时。年辐射总量108.3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14—242天。 武义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的美称。萤石贮量高达400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已开发了萤石工艺品。武义温泉堪称“浙江第一、华东一流”,日出水量6000吨左右,水温42℃—45℃,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2002年温泉度假区首期工程清水湾温泉度假村开发成功并对外开放。武义县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历史沿革武义县境春秋属越,战国后期属楚,秦至东汉属乌伤县,三国至隋为永康县地。唐天授二年(691),始建武义县,属婺州。五代至宋不变。元、明、清三朝,虽曾改州为路、改路为宁越府、最后又改称为金华府,但隶属关系一直没有变化。民国元年(1912)属金华道;民国16年(1927)废道制,直属浙江省;民国24年(1935)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1946)撤销第四行政督察区,再度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同年7月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原宣平县境,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至西汉为回浦县,东汉至南北朝为章安、永宁、松阳县,隋属栝苍县,唐至明洪武属丽水县。明景泰三年(1452),建宣平县,属处州府,清不变。民国元年属瓯海道,民国16年直属浙江省,民国24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1943)5月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1946)再度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4月属第六行政督察区,同年7月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解放时,武义县属金华专区。宣平县属丽水专区,1952年改属衢州专区,1954年,衢州专区撤销改属金华专区。1958年5月,宣平县建制撤销,县级机构与16个乡镇并入武义县,另外5个乡镇划入丽水县。1958年10月,武义县建制撤销,并入永康县。196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武义县建制。1985年5月,金华专区改为金华市,武义县属金华市。
区划人口武义县的行政区划,建国后经历了15次调整。至 2001年9月,辖柳城畲族镇、履坦镇、桐琴镇、泉溪镇、新宅镇、王宅镇、桃溪镇、茭道镇等8个镇,大田乡、白姆乡、俞源乡、坦洪乡、西联乡、三港乡、大溪口乡等7个乡,白洋街道、壶山街道、熟溪街道等3个街道。至2005年底,全县设村委会544个、社区居委会14个、居民委员会2个。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县境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则以畲族为主,另外有100人以上的苗族、布依族、侗族,10人以上的土家族、彝族、壮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水族、白族、黎族,10人以下的哈尼族、仡佬族、瑶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土族、傈僳族(是次人口普查,列出民族的24个栏目中,武义县合计有前述的23个民族,另有4人统计在"其他少数民族"栏目之中,还有1人的民族身份未被识别)。2007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33327人,其中农业人口281975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44‰,人口死亡率6.29‰,人口自然增长率3.15‰。全县人口密度为208人/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为6406人/平方千米(含外来流动人口)。全县共有316个姓,其中1万人以上的姓氏按人数排列依次为徐、陈、王、朱、李、吴、何、周、张。
自然地理武义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境内大面积出露侏罗系上统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武义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南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环山,峰峦连绵。境内山脉属浙中山系,包括西南部来自遂昌县界的仙霞岭山脉,东南部来自缙云县界的括苍山脉,东北部来自义乌和永康的仙霞余脉的八素山脉。全县千米以上山峰有102座,西部西联乡的牛头山海拔1560.2米,为金华市的第一高峰。境内最低处为北部履坦镇范村,海拔高度仅57米。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其间樊岭--大庙岭东西向横贯县境中部,形成武义和宣平两个河谷盆地,并把县境内的水流分成钱塘江、瓯江两大水系。钱塘江水系位于县境北部武义河谷盆地,主要干支流11条,全长384.4千米,集雨面积900.4平方千米;瓯江水系位于南部宣平河谷盆地,干支流18条,全长274.6千米,集雨面积676.8平方千米。两大水系均系山溪性水系,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水量丰沛,洪枯水位变化明显。整个地理格局被俗称为"八山、半水、分半田"。
县境的土壤分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5个土类、11个亚类、34个土属、75个土种;红壤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48.19%,黄壤占18.67%,水稻土占18.34%,岩性土占13.99%,潮土占0.81%。
境内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甜槠、木荷林区。全县有木本植物93科,308属,820种;古树名木有8723株;是金华市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县。野生动物有29目,71科,265种。其中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4种,II级保护动物32种。
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丰沛。自1962年至2005年的44年间,年平均温度17.07度,无霜期平均在242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474.4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0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1.51小时,年均风速1.33米/秒,常年多东北风。其中自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间,年平均温度17.292度,无霜期25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534.4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9小时(受环境污染障碍等因素影响),年平均风速1.3米/秒。因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频繁。主要是春播育秧期的低温阴雨,梅汛期的暴雨洪涝,盛夏的干旱,春夏秋季的冰雹和雷雨大风,秋季的低温,冬季的寒潮、冰冻。台风直接影响不大,但有时亦带来大面积降雨,形成洪涝灾害。
资源特色“温泉之城、萤石之乡”武义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美誉,自然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历经八百年风雨横跨母亲河的熟溪桥;誉为“浙江第一、华东一流”的武义温泉,日出水量6000吨左右,水温42℃至45℃。清水湾温泉浴场、温泉山庄是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境内有堪称中华一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神秘村落俞源太极星象村;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省级文保单位郭洞古生态村;以及寿仙谷、刘秀垄、清风寨等10多处省市级景区。武川风情多姿多彩,斗牛、道情、龙灯、抬阁等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武义是传统的农业县,田园肥美,物产丰饶,是浙江省商品粮、商品猪、出口茶、桑蚕、杉木、毛竹、油茶林基地县之一。近年来,武义以农村奔小康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优质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蔬菜和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优势初步形成,农产品美好誉度不断提高,全县农产品中有全县已经有有机食品4只、国家绿色食品1只、省级绿色农产品10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7只。全县已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个,面积8万亩,有17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生产经营认证。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2只,市级知名商标5只,近年来武义农产品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举办的各种博览会、农交会中获得金奖45个。200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9.4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18元,比上年增加了11.4%。“有机茶之乡”武义是“中国有机茶之乡”,茶叶是武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现有茶园11万亩,2004年茶叶总产量6800吨,总产值2.0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100吨,产

值1.68亿元。茶树良种化率已达28.6%,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2004年颁证有机茶总面积达到了1.88万亩,居全国首位,产量600吨,产值4800万元。武义山区地理环境条件优越,所产茶叶的自然品质“色、香、味、型”独特,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具有兰花的清香和鲜醇可口的特点,历史上就享有一定声誉,早在1932年,在省农产品展览会上,武义鸿源协的茶叶获乙等奖。优良的茶叶内质为名茶生产开发提供了现实基础,武阳春雨是我县创制的一只名茶,产于海拔近千米的牛头山麓一带。茶叶受云雾滋润,集天地之精华,得自然之灵气,秉承千百年传统制茶工艺,加之现代科技精心培育制作,所得品质卓尔不群,其形似松针丝雨,色泽绿嫩稍黄,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鲜爽,获得了品茶大师和消费者的者的一致认可。武阳春雨自1994年开发成功以来,在各类名茶评比中屡获殊荣,当年获首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获特等奖、中国国际茶
博览会国际名茶金奖;2001年获浙江省精品名茶金奖,同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2004年武阳春雨茶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武义大米”武义是浙西南重点产粮县之一,是全国杂交早稻示范县,“武义大米”享有盛名。近几年,我县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以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等科技单位为技术依托,聘请袁隆平院士为顾问,有力推动了优质大米的生产开发和普及推广。1997年,从南湖杂优中心引进香两68等组合进行试种。2001年累示范推广面积达34353亩,建立了100-1000亩高产示范方29个;2001年又大面积示范推广部颁二级优质米的晚稻超级稻组合面积达3.5万亩,占晚稻面积的21.2%。2004年在王宅等地建立的浙江省唯一的国家杂优中心P88S/0293两系超级稻示范方116亩,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以上,高产田块亩产达712.07公斤。今年又建立了4800亩的超级稻新组合试种基地,进行大面积的超级稻P88S/0293等新组合试种、示范。
武义是国家外贸部确定的为全国三大出口梨基地县之一,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栽培蜜梨,是省内主要蜜梨产地之一,栽培品种有早熟的翠冠、西子绿、新世纪、菊水和中熟的黄花、清香等。“桐琴牌”蜜梨入选了全省十大名梨,获得了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全县蜜梨总面积达到13000余亩,年产量1万吨,年产值近2000万元。
武义县南部山区海拔650米以上耕地达8万多亩,植被173万亩,是理想的生产高山无公害蔬菜地区。目前全县高山蔬菜面积达3万亩,创产值4500万元,有3万山区农民从事高山蔬菜产、供、销等业务。武义高山蔬菜量大质优,种类丰富,四季豆品质优、销路好、效益高、面积大,已成为高山蔬菜的主栽品种。
武义的宣莲是中国三大名莲,曾被选为清朝宫廷贡品,是武义县传统名贵特产,因产于原宣平县得名。有近500年历史。宣莲颗粒硕大,圆冰润饱满,酥而不烂,味美爽口,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近年来,武义县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培育,引进了新品种“太空莲3号”和“十里荷1号”进行种植推广,并大力进行宣莲品牌开发,现已注册了“乡雨”、“莲童”、“汤记”等宣莲品牌。目前,武义共有宣莲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产量约200多吨,产值近1000万元。
武义是传统的畜禽饲养产区县,也是著名特产“金华火腿”的主产区之一。2004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62%.已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家禽饲养有389万羽,其中以三黄鸡为主的优质土鸡有150万羽。已注册的“少妃牌”本鸡供不应求。我县圈养麻鸭历史悠久。浙江省著名商标“田歌牌”蛋鸭系列产品,远销杭州、上海、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全年生猪饲养量33.1 万头,山羊饲养量1.45万只。
经济概况武义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围绕“东北部地区机声隆隆,重点发展工业;中部地区车水马龙,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效益农业;西南部山区满目葱茏,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的区域发展布局,通过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下山脱贫等重点工作,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加快农业产业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五金制品、印刷包装、文教用品、汽摩配件、旅游休闲用品、农产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5.5亿元,增长12.0%,人均GDP达1300美元;财政总收入3.25亿元,增长 30.3%,农民人均收入3202元。2003年1—6月,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36亿元,共引进工业企业110家,协议利用外资2641.5万美元。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被有关经济学家称誉为“武义现象”。 武义效益农业成效明显。全县形成了茶叶、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12条特色产业带,粮经比例为56:44,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初显成效。依托生态优势,着力发展有机无污染的“绿色”农业。有机茶园颁证面积达万余亩,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县种植无公害高山蔬菜近3万亩。全县已有武义名茶公司、新洲制茶有限公司、金星食用菌公司、田歌实业公司、成长乳业公司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30家。 以旅游业为重点,造就三产新沸点。武义县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已相继开发了太极星象村俞源、古生态村郭洞以及寿仙谷、刘秀垄、清风寨省级旅游景区等10多处旅游景点,温泉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清水湾温泉度假区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营业,成为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风土人情武义民俗古朴,人民尚义好客,乡情浓郁淳厚。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游历武义时有感于此地的山水胜迹与遗风民俗,赋《宿武阳川》诗一首:“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影自空虚。就枕灭明烛,叩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虽历经朝代更替,风云变幻,却依然保存着传统民风,勤劳、善良、尚义、好客,有着独特的田园和山里人家风情。
武义以汉族为主,有少数民族8个,其中畲民万人,聚居在柳城畲族镇(原宣平县所在地)。历史悠久的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风情,独具特色的畲族民歌,有史歌、嫁女歌、戏名歌、劳动歌、情歌、新民歌以及哀歌、杂歌,农历三月三是传统的对歌节。畲族传统风俗的婚姻、丧葬和传统节日的习俗,尚保存着本族特色,服饰、生活习俗、民间信仰等方面,也依然展现着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鲤鱼跳龙门》《鲤鱼跳龙门》是我国浙中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说的是一群

鲤鱼不畏艰险,历经磨练,终于跳越“龙门”,成为遨翔四海之“巨龙”的故事。鲤鱼,活泼可爱,象征吉祥,意寓丰足。古时正月十五,武义家家户户都要扎些形似鲤鱼的龙灯,加入闹元宵的行列,穿街走巷,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舞蹈《鲤鱼跳龙门》,由武义县文化馆创作人员根据民间“鲤鱼龙灯”改编而成。《鲤鱼跳龙门》由30余名少男少女演出,一条条栩栩如生、洒脱活泼的鲤鱼,在波浪中戏游、搏击,展现出江南少女美丽婀娜、南国小伙潇洒倜傥的风采。在悠扬欢快的乐曲声中,“鲤鱼”翩翩起舞,在急越高亢的音乐中,“鲤鱼”翻滚跳跃,最后,“龙头”昂扬腾空, “龙身”摇动摆舞,将舞蹈推向高潮。《鲤鱼跳龙门》荣获第九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最高奖-优胜奖。民间舞蹈《花轿迎宾》民间舞蹈《花轿迎宾》,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表现了武义民间迎娶婚嫁、喜庆吉日、热烈欢快的民俗风情,《花轿迎宾》由武义县文化馆、桐琴镇、东干民间艺人根据流传在桐琴一带的“轿车”“走马灯”、“哑背疯”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不断改编加工而成。《花轿迎宾》采用假人抬花轿,由坐在轿内的演员进行表演, 因假人的脚和演员的脚串联在一起,假人前进后退、左摇右摆,表演自如。现在,《花桥迎宾》的花轿从一顶增加到十顶,二十个假人脸谱各异,栩栩如生,几可乱真。十顶花轿表演了《济公巧救新娘》、《碧玉簪》、《拾玉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和《八戒招亲》等五个戏剧故事,两顶花轿一出戏,生旦净丑样样全,且花轿表演动静相间,声形并茂。庙会柳城“庙会”在农历五月十六日,五月十七日为宣平城隍诞辰。诞辰前,柳城三坊装饰抬阁,至十六日,抬城隍神像和台阁出庙游行,并演戏庆贺。十四至十七日,四方商贾云集,四乡人民来观者成千上万。解放后,柳城沿袭庙会物资交流之俗,将五月十六日变为一年一度最热闹的夏季物资交流会,至今仍延续不衰。1986年起复现抬阁上街游行。舞龙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武义县柳城每年都要举行三天的舞龙

灯活动。镇内三个村分别舞一条板龙,一路鼓乐,店家、各单位则鸣炮迎接,还要包给他们红包,远近群众都纷纷前往观看,武义大多数乡镇和较大的村都有龙灯队,每年元宵节除在当地舞龙灯外,还跨乡镇舞,有的还舞到县城闹元宵,以展示“众龙”的风采。擎台阁武义的柳城、泉溪、俞源等乡镇有擎台阁的传统,都是百姓为纪念有贡献的历史人物而兴起的。柳城台阁为纪念清康熙年间宣平知县韩宗纲,泉溪台阁纪念宋朝抗金忠臣李纲,俞源台阁纪念明朝国师刘伯温。擎台阁时,以童男童女扮成各种盛装的戏曲人物,捆扎固定在台阁上,由大人抬着游行,配上多种民间乐器演奏,热闹异常。圆梦节俞源太极星象村有个圆梦胜地--洞主庙,建于南宋,距今750余年,素有“洞天清幽,避暑仙府”之美称,每年正月十三和农历六月二十六是传统的“圆梦节”。正月十三,白天,村里要举行“擎台阁”民间文娱活动,意在消灾撵祸,期望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全村大街小巷挤满了观众,热闹非凡。夜幕降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纷纷住入洞主庙清幽阁,席地而卧,圆“春梦”。农历六月二十六,前来圆梦者更多,期间,俞源村每年都要演三天四夜古装戏,奇怪的是,每年这期间,即使久旱无雨,该地总要下一场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