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田自然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10-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团田自然村村情概况团田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甲已己村委会,属于山

全貌

区。位于牛街镇东北边,距离村委会5公里,距离镇36.00公里。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830毫米,适宜种植烤烟、大麻等农作物。有耕地289.1亩,其中人均耕地3.56亩;有林地81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8户,有乡村人口80人,其中农业人口80人,劳动力5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1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9.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5.7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为主。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08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71.13%。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核桃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大麻产业。农村经济该村有耕地总面积289.1亩(其中:田66亩,地223.10亩),人均耕地3.56亩,主要种植烤烟

核桃

等作物;拥有林地810.00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3.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10.00亩;荒山荒地437亩,其他面积30.50亩。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9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的72.56%;畜牧业收入6.2万元,占总收入的26.0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0头,肉牛30头);林业收入0.4万元,占总收入的0.81%;第二、三产业收入0.75万元,占总收入的2.23%;工资性收入1.54万元,占总收入的4.22%。农民人均纯收入1955.7元,农民收入以烤烟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5万元,外出务工人数4人(占劳动力的42.1%),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人,在省内务工2人。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视,无路灯。全村有18户通自来水,

村内

不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的农户。有18户通电,不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83.3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2户(分别占总数的66.67%和66.67%)。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6.00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9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2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5.00亩,有效灌溉率为16.48%,无高稳产农田地面积。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有1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1]

2、云南省文山县开化镇团田自然村村情概况

村庄全貌

团田自然村隶属于开化镇里布嘎村委会,属于坝区。位于镇政府东边,距离村委会0.25 公里,距离镇政府4.00公里。国土面积0.31平方公里,海拔1,270.00米,年平均气温19.10 ℃,年降水量779.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211.00亩,其中人均耕地0.47亩;有林地160.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18户,有乡村人口447人,其中农业人口447人,劳动力22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0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1.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0.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种植业等为主[2]农村经济

蔬菜种植

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1.6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3.00万元,占总收入的29.00%;畜牧业收入56.00万元,占总收入的31.0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00头,肉牛10头家禽950只);林业收入6.00万元,占总收入的3.29 %;第二、三产业收入57.50万元,占总收入的 31.49 %;工资性收入9.14万元,占总收入的5.26%。农民人均纯收入2340.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二三产业、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9.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5人,在省内务工2人,到省外务工13人。[3]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11.00亩(其中:田140.00亩,地71.00亩),人均耕地0.47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拥有林地160.00亩,荒山荒地50.00亩,其他面积50.00亩。基础设施

沼气池

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80户通自来水,有32户饮用井水,有1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4.29 %)。有112户通电,有10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0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89.29 %和91.07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0户(分别占总数的90.18 %和53.57%)。

该村到镇政府的道路为沙石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和沙石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土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52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40.00亩,有效灌溉率为63.3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94.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1 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3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4]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9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8.0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0.81%。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蔬菜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18户,共乡村人口447人,其中男性227人,女性220人。其中农业人口447人,劳动力226人。该村主要以苗族为主,有苗族人数447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04人,参合率67.86%;享受低保7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4.5公里。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红鱼上小学,中学生就读到文山县第三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25公里,距离中学3.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90 人,其中小学生70人,中学生20人。村务公开该村到2009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4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03.00亩。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黑板报等方式公开,公开的项目有村务、政务等内容。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8人,党员中男党员7 人,女党员1人。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该村属于苗族村寨,距离城区3公里,但目前既不是新农村也不是小康村,没有科技活动室,村民的文化生活枯燥。2、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经济发展单一,总是把粮食看在第一位,没有发展经济的意识。3、养殖业发展缓慢,至今户均猪出栏数不到2头。4、因部分田块被开发利用,导致沟渠中断,余下田块灌溉困难。5、部分农户的土地被开发利用后,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加强农户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户种植业,养殖业的科技含量;2、引导农户种植业、养殖业相互衔接,多元化发展经济;3、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集资和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帮助,解决部分农田灌溉问题;4、积极向国家申请批办就业用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5、抓好本村青壮年的务工技能培训,提高务工输出能力,增加农户收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