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波芦,壮族单簧气鸣乐器。壮语“波”为吹,“芦”为纺纱缠线之小竹管,“波芦”意即吹小竹管。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凤山、东兰、巴马等地。

管身竹制,管长40厘米,上端留有竹节封闭,下端敞口、外径1.8厘米、内径1.2厘 米。 将首端节下3厘米的正面管壁削薄修平,用锋利尖刀刻出一枚长方形竹制簧片,簧长 2.5厘米、宽0.5厘米,簧根与竹节相连,簧舌朝下。管身中、下部开有七 个(前六后一)圆形按音孔,正面为一至六孔,第七孔为背孔。

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持握波芦,右手在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在上,无名指、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六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首簧片,用循环换气 法吹奏,可使乐声连绵不断。波芦的筒音一般在g—d1的范围内,常见者多为c1,音列 为c1、d1、e1、f1、g1、a1、bb1、c2,背孔发筒音的高八度音,不能 超吹。音色清丽、脆亮,音量较大。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民歌伴奏。擅长演奏气氛热烈而 欢快的曲调,乐曲多采自民间歌曲或小调,是壮族农村在节日、喜庆场合或农闲时离不开的 民间乐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