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简介盛桥镇位于巢湖南岸,是庐江县的东大门。

[2]全镇共22个行政村一人街道居委会,人口4.4万,其中非农人口0.7万人,集镇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全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万亩。该镇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省道庐巢路、盛白路横贯镇中,并与沪蓉高速、合宁高速相连接,水陆运输也非常发达,此地南临白湖,北濒巢湖。商业贸异常繁荣,是周边乡镇农副产品及工业产品的集散地。
近年,随着集镇建设的不断加快,镇区规模不断扩张,带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大跨越,目前及多家外资企业先后落户该镇工业园。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发展迅猛,已初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面粉面条、建筑建材、畜禽、水产养殖、饮食服务等为主的企业群体,161家乡镇企业年创产值近6000万元,利润450多万元,实现利税200万元。
该镇集镇功能齐全,拥有农贸市场2个,自来水厂一座,中心医院、完中、电影院、新华书店各一座,初级中学三所,完小十四所,运动场二所。全镇22个行政村水、电、路、通讯畅通无阻,共安装程控电话2500门,移动、联通基站横跨镇中,基本达到了无线通讯无缝隙。
该镇资源十分丰富。优质粮油、珍稀蔬菜、巢湖“三珍“(银鱼、螃蟹、白米虾)等水产品丰富。全镇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绩卓著,2000年,新建了1000亩科技示范园,2001年投资新建了葡萄展示园。
2000年以来,盛桥镇两个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乡镇企业在同类乡镇评比中获得第一名,集镇建设被评为全县先进单位,被命名为巢湖市中心集镇。镇党委被庐江县授予“先进乡镇党委“光荣称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获巢湖市“模范乡镇“称号,镇党委获巢湖市“六个好乡镇党委“光荣称号。
历史沿革盛桥镇为原盛桥区公所所在地,其历史悠久,境内板桥的神墩有古人类遗址,东汉至三国时期遗留古迹较多,三国属魏地,设有土城,为魏文帝曹丕屯兵之处,明末张献忠围庐州,攻庐城曾率师驻此,清宣统二年始设保甲制,民国年间均为乡公所所在地,历史一直属庐江,域内金元、苍头、中杨、金城等行政村旧属巢县添宝乡。1941年3月至1943年7月这里被日军占领,1948年成立民主湖西县政府,盛桥镇为县政府所在地。1949年撤消湖西县,设置盛桥区,下辖11个乡1个乡级镇,即裴岗、滨湖、白湖、鱼平、盛桥、许桥、金城、东岳、邓岗、铺岗、五里和盛桥镇。1950年区制改小,下设六个乡,即盛桥乡、东岳乡、五里乡、许桥乡、金城乡、塔山乡。1952年巢县、庐江重新划分,巢湖以南兆河以西划归庐江。盛桥区辖一镇十三乡,即盛桥镇、金城乡、七里乡、苍头乡、大兴乡、东岳乡、界河乡、魏岗乡、石山乡、马岗乡、神墩乡、五里乡、板桥乡、盛桥乡。1953年11月为开展水上运输及渔业生产,增设盛桥水上乡。1958年11月撤区建社,原区成立两个人民公社,即盛桥人民公社和魏岗人民公社,盛桥人民公社下设石山、盛桥、七里、东岳等四个大队;魏岗人民公社下设田埠、魏岗、五里、许桥四个大队。1962年建区划社,下设八个公社,即石山、盛桥、七里、东岳、许岗、田埠、魏岗、五里。1983年至1984年公社改乡。1985年在原八个乡的基础上增设盛桥镇。1992年撤区并乡,将原盛桥区划分三个乡镇,即将原盛桥镇、盛桥乡、七里乡、五里乡合并为盛桥镇,辖22个行政村及社区;将原东岳乡、许桥乡合并为许桥乡,辖14个行政村;将原田埠乡、魏岗乡、石山乡合并为石山乡。2003年为扩大村级规模,将原盛桥镇22个行政村合并为17个行政村和社区,将原许桥乡15个行政村合并为11个行政村。2005年7月撤乡并镇,将原盛桥镇、许桥乡合并为盛桥镇,下辖28个行政村和社区,即高老村、神墩村、龙王龙、中村村、宛畈村、七里村、兆河村、中杨村、苍头村、金元村、金城村、甲湾村、东岳村、太平村、界河村、本岗村、许桥村、华荣村、牌楼村、宋坝村、陡岗村、大兴村、铁山村、板桥村、五里村、薛岗村、河北社区、河南社区。共608个自然村,人口7.26万人。[1]
盛桥镇人口历史统计自古以来,盛桥镇一直是汉族人民居住地。据1954年普选统计,原盛桥区共14个乡镇,有12253户,52876人(包括流入农民355户,1223人在内)。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区有20073户,90929人,按现在的盛桥镇,包括原盛桥、五里、东岳、七里、许桥、社区在内共有户数14531户,人口65216人,其中男性34622人,女性30594人,男性占总人口为53.09%,女性占总人口46.91%。
1992年盛桥镇(包括许桥乡)共有行政村、社区37个,村民组631个,总人口67234人。
1995年有行政村居委会37个,村民组645个,总农户17479户,总人口71011人 ,其中男性37333人,占52.57%,女性33678,占47.43%,非农人口3086人。
2000年行政村37个,村民组622个,总户数18023,总人口72392,其中男性37757人,女性34635人,农业人口为67865人,非农户口为4527人。 2004年总人口71289人,其中男性38737人,女性32552人。[3]
古今变迁盛桥镇(集镇)始建于明末清初,相传公元1644年前,这里只有几户人家,沈氏人丁为多,势力也大,建有沈氏宗祠和小石板桥一座,后人以桥定名为沈家桥。初来这里经商的系江南泾县一邦行商,他们见此交通方便,盛产鱼米,认为是经商宝地,遂建房开店,“老广杂货店”是这里最早的一家商店,后来青阳、太平等地商贾闻风而至,使这里的商业不断兴旺起来,至道光年间,这里聚居百户以上商家,形成长河南北两条街道,清朝宰相李鸿章也在此开设仓坊、当铺各一座,道光23年2月将原盛桥长河南北建成一座石板桥和一座木桥。由于市场贸易日趋繁荣,时人将沈家桥更名为盛家桥,以示旺盛。时兆河(又称造河)未开通,白湖乃一片汪洋,盛桥河水流进白湖,经黄姑、襄安河道汇入长江,河道深,可通300担大船,盛桥码头,从镇中心至张墩,时三河、白山一带粮商将粮食用推车均运至盛桥装运,由水路运至芜湖、南京、镇江等地,民国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间,盛桥镇粮食生意极为红火,粮行多至四十余家。随着粮食生意的兴隆,其他商业和服务业也有所发展,民国期间的杂货店有王利记、王聚丰、永昌裕几家为大,每店都雇有十人上下,兼开糕点坊或糟坊、水作坊等,布店以查巨太、查宏法家为首,他们不仅零售布匹,还经营批发业务 。药店以王开泰、徐义生药店为突出,他们既看、又售中药。镇东南北岸有小学一所,师生百余人,向前是三官庙,庙舍两栋六间。镇内街道沿河两旁各有200米,南北两面均是青石铺面,双合街道,其河南街道北街房屋全部用木头竖起楼房立于水面,
河北街道靠南街门面也同对面一样用木头竖在河中,上盖楼房,形成独特的商业街面。西有木桥相通,东有石桥相连。民国年间,镇四周有碉堡,每个碉堡高数丈,内分三层,层层设有数射孔,可控制盛桥镇及数里方园,镇的四方设有闸门,同时设卡十余处,守闸卡人员晚关门,严密把守。1948年秋,盛桥镇解放,湖西县政府在此设置数月,1949年后一直是区公所所在地,是全区九个乡镇,十万人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世纪50年代后,集镇陆续设置了医院、学校、供销、商业、财税、金融、竹木加工、农机铸造、美瓷等行业,砖瓦结构与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代替了老式街道门面。1972—1973年在原区公所的安排下,动员全区民工2万余人,将原盛桥长河全部取直挖深,同时加固了盛桥联圩和七里联圩大埂,集镇中心两岸新建了一幢可容纳600人的影剧院和占地300m2的文化站。镇四周除省道庐巢路穿境而过外,还建立有盛桥至三岔、盛桥至苍头、盛桥至东岳、盛桥至白山等多条砂石公路,并设有马尾河、兆河闸、盛桥水运码头,使全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1985年,成立了盛桥镇(原盛桥集镇属盛桥乡所辖),1989年,集镇面积达0.3Km2,拓宽穿集镇1.5公里庐巢路,拓宽街道30米,公路17米,使东西走向老街得到彻底改造。1992—1993年,根据新的集镇规划,加之省道316线拓宽,随之将原庐巢路向西北迁移,共征用街道、田地宽66m、长2Km,将高程在原有的地面上增高1.6m,达海拔13m高程,并于1996年在距老桥200m处建新桥一座,使新庐巢路在集镇境内达42m宽,并逐渐形成新的街道。1996年镇南2Km处新建盛桥镇初级中学,并建有综合教学楼一座,2002—2003年为贯通新老街道,集镇内建成一条中兴街,并筹建了占地36亩的新型农贸市场,并在距镇东3Km处建成新工业园区,占地面积达200亩,入驻企业六家,投资8000万元。2004年,盛桥中学建成一幢3000m2新教学大楼,使盛桥镇建设走向了新的高度。集镇面积1.1平方公里。2005年撤乡并镇后,新的盛桥镇重修规划,沿中心街向北纵深200m,并转向西与盛桥—同大路相连,按66m推进,并沿盛同路至原许桥乡政府两侧规划了3000亩工业园,现正在实施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