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沿革]清华大学历史学科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都曾在清华任教或就学。历史学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开设有中国史、西洋史等课程。1925年设立国学研究院,主要从事文史领域的高等研究和人才培养,国学研究院师资后来大部分转入历史、中文两系。
1926年正式成立历史系,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陆懋德、蒋廷黻、刘崇鋐、雷海宗、张荫麟、吴晗、邵循正、王信忠、孙毓棠、周一良、丁则良、王永兴、何炳棣等都先后在历史系执教,并形成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第一流史学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盛极一时的清华大学文理学科全部调入北京大学等校,这次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给中国高等教育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其负面影响至今已越来越凸显。其后三十多年,历史系建制在清华不复存在,但历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并没有中断,如著名历史学学者刘桂生、钱逊、何兆武等人都长期在校工作。另外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建筑史等历史学相关学科在清华也得到了大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逐渐恢复了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整个人文学科。
[发展现状]1985年学校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著名学者张岱年、钱逊、李学勤等先后担任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历史与文献、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下设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历史文献等研究室,原国际汉学研究所也并入思想文化研究所。1993年,清华历史系恢复建制。2003年,历史系与思想文化研究所合并,成立新的历史系,对原有力量进行了整合,思想文化研究所仍保留建制。在系、所合并基础上,历史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力量显著地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在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显著,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清华大学历史系已先后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历史学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科研实力强大,人才培养成效日益明显,可以招收历史学一级学科各相关领域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留学生。
[学科招生]清华大学历史系复建后从2003年起开始由人文学院统一招收本科生,进入“文科实验班”(2005年起改为“人文实验班”)学习。学生入学后,前三个学期进行宽口径、综合式的人文学科基础训练,按大类培养,进行通识教育。从第三学期末开始选择专业,实验班同学可以自主选择进入历史系学习。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具备良好的人文学科基础知识之上,比较系统地接受历史学的基础性专业训练,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清华大学历史系现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招收历史学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专业(涵盖史学史及史学理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所有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流动站涵盖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所有二级学科,流动站以历史系为主要依托,部分研究领域与语言文字学、哲学、艺术史、科技史等学科相交叉。
[师资实力]目前,清华历史学科依托清华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了以历史系为中心,多学科密切合作,名家汇集,梯队合理,优势集中,特色明显,学术新生长点多,前沿化、国际化的学术格局。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多位年富力强、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在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含古文字学)、专门史(包括社会史与经济史、思想史与学术史等)、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现有专任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讲师4人,另有兼职教授5人。专任教授中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学科评议组长1人,历史教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学会会长、副会长等4人。
[系所机构]清华历史学科的核心机构是历史系,下设有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思想文化史教研室,以及国际汉学研究所、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经学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近代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旅游文化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图书资料的收藏也在全国历史系所中名列前茅,历史系拥有面积400余平方米、藏书10万余册的系资料室,科技史与古文献研究所也建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文献数据库。清华大图书馆和人文分管现有各类文史典籍百余万种,其中珍贵古籍有2万8千余种、30万册,外文图书40多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多个。清华大学在历史时期就素以图书完备、条件优越著称,院系调整时清华所有的文科图书资料均保留在学校。
[优势特色]由于清华文科的特殊经历,清华历史学科目前具有以下优势与特色:
一是高水平。清华历史学科的重建很大程度上依靠引进人才,而清华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从而得以在较短时间内重新形成一支水平很高的史学队伍。目前以李学勤、廖名春、赵平安为带头人的古史与古文字学研究、以彭林为带头人的古代礼乐文明与经学研究、以王晓毅为带头人的魏晋玄学研究、以葛兆光为带头人的宗教史与思想史研究、以张国刚、侯旭东为带头人的中古史与社会史研究、以秦晖为带头人的农民史研究、以李伯重、陈争平为带头人的明清史与经济史研究、以何兆武、刘北成为带头人的历史理论与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以刘桂生为带头人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等,都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国际化。清华史学工作者与国外学界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多位教授有在美、英、法、德、日、澳、韩等国及港台著名大学工作的经历,并有多种学术专著在国外和港台刊出。多位中青年教师拥有国外博士学位或长期留学的经历。
三是多学科交融。清华史学继承发扬了老清华“史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优良传统,逐渐凸显了“古今贯通、中西荟萃、文理渗透”的学术特色,从而呈现出较大的学术气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网址]http://rwxy.tsinghua.edu.cn/xi-suo/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