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马利翁效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皮革马利翁效应

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在心里对学生抱有的期待与形象会影响对这个学生的教育结果。

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借助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的舞台剧《皮革马利翁》的主人公皮革马利翁而定义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当有一天,他对自己雕塑的一位少女雕像爱慕不已,以致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天天期盼那石刻的雕像能够真的活过来和自己厮守,终于,那尊雕像竟然真的活了。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