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族三胡是彝族特有的弓弦乐器,是民间乐舞“阿细跳月”的主要乐器。流行于云南路南、圭山、弥勒、沪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区。阿细人称“嘿胡”,撒尼人称“嘞胡”,木制琴筒,蒙蛇皮(或羊皮),琴杆用紫竹,杆端有三个森轸,三弦。琴弓略粗、竹制弓形、双股马尾,分别穿于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间。演奏时一、二弦与二、三弦同时发音,音色丰富独特,柔和、圆润,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演奏时,奏者多用一条细绳拴住琴头与琴尾,系于胸前纽扣上,将琴筒置于腰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阿细人嘿胡定弦由里至外为(g1、C2、C1),中弦音高,外弦音低,里弦音居中;撒尼人嘞胡定弦为(g1、c1、c2),外弦音高,中弦音低。
三胡因马尾分开两股,不论拉奏里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时发音,形成自然和音。三胡因琴弓短小,弓法上多用灵巧的分弓,指法的特点是滑奏,多用装饰音。旋律多变,音响丰富、甘润。
“三胡”是指清乾嘉时期绩溪县的三位学者: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祖孙三人。这三位学者同出一门,潜心经学,尤精《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引证浩博,考据精审,自成一家,世人尊称为“三胡礼学”。
胡匡衷,字寅成,号朴斋,岁贡生。以孝友为乡里重,著有《三礼札记》、《周礼井田图考》、《井田出赋考》、《仪礼释官》、《郑氏仪礼回录校正》,于经义多有发明,又有《朴斋文集》行世。
胡秉虔,字伯敬,号春乔,匡衷的侄子。嘉庆进士,历官丹噶尔同知、刑部主事,著有《绳轩读经记》、《周易小识》等,深受经史名家纪昀、王念孙推重。
胡培翚,字载屏,号竹村,匡衷的孙子。嘉庆进士,创立东山书院。培翚幼承家学,又师事歙县经学家凌廷堪,为学博洽精审,长于礼经,撰成《仪礼正义》一书,对清代经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