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科(Exocoetidae):颌针鱼目的1科。共有8属50种,通称飞鱼。体型较短粗,稍侧扁;吻短钝;口端位;两颌具细齿,有些种类犁骨、腭骨或舌上具齿;鼻孔两对,较大,紧位于眼前;鳃膜与鳃峡不相连,鳃膜条骨9~12;上咽部具齿丛;鳔大,向后延伸;无幽门盲囊;被大圆鳞,易脱落,头部多少被鳞;侧线低,近腹缘;臀鳍位于体后部,约与背鳍相对,无鳍棘;胸鳍特别长,最长可达体长的3/4,呈翼状,一般可达或超过背鳍起点;有些种类腹鳍发达;尾鳍深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色一般背部较暗,腹侧银白色,胸鳍色各异,有黄暗色斑点,或淡黄色,或具淡黄白色边缘,或条纹。为热及暖温带水域集群性上层鱼类,以太平洋种类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中国及临近海域记录有6属38种。以南海种类为最多。飞鱼由于发达的肩带和胸鳍,以及尾鳍和腹鳍的辅助,能够跃出水面,滑翔可达100米以上,这种机能使飞鱼可以逃避□鳅、剑鱼等敌害的追逐。产浮性卵,卵膜上具突起,或长丝状突起。有些种类有季节性近海洄游习性,形成渔汛。有食用经济价值。
分类:颌针鱼目
种类:全世界共有7~8属52种,台湾现有4属21种
生态:表层,卵生,浮游动物食性
几乎所有的鱼儿都不会轻易的离开水里,偶尔为了抢夺食物或逃命跃出水面,也只是一下子而已,真正会跃出水面作较长时间、长距离飞翔的鱼类,就只有飞鱼了。飞鱼科鱼类的身体延长或呈长椭圆形,其胸鳍特别大,有些种类的腹鳍也很发达,因此可分为双翼型的「飞鱼属」及四翼型的「燕鳐鱼属」。飞鱼的尾鳍深分叉,下叶比上叶长,适於跃出水面後在空中滑翔;体型大多小於30公分,但加州小头须唇飞鱼可达50公分,最小的是长颌拟飞鱼,只有14公分大。不论体型大小,飞鱼的寿命似乎都只有1~2年,也就是说,在它们繁殖过後大概就都死亡了。飞鱼通常以捕食浮游动物维生,但它也是鬼头刀、鲔、旗鱼、鲭、鸟类和海豚最爱吃的一种鱼,所以在大洋生态系的食物链当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白鳍飞鱼,俗名「飞乌」,是台湾常见的一种飞鱼。
飞鱼亚目的四科中,竹刀鱼科的秋刀鱼是人们所熟悉的桌上佳肴,属於季节洄游性鱼种,但未见於台湾附近海域;另外的鹤鱵、鱵与飞鱼三科,则同属大洋表层游泳的鱼类。飞鱼胸鳍明显,很容易分辨。鱵和鹤鱵则像亲兄弟,一般而言,它们的体型都比飞鱼细长,其中鹤鱵最长,最大可达100公分以上,口大,且上下颌一样长,而鱵的体型较鹤鱵短些,其下颌比上颌长的多,所以鱵又称「半喙鱼」。它们各鳍的位置都差不多,尾鳍也都是下叶较上叶长。有少数上下颌并不突出的鱵科鱼类,看起来和飞鱼很像,其中有两个属的胸鳍比较长,可以和飞鱼一样飞行一小段的距离,所以又称为「飞鱵」。
飞鱼是许多热带海域国家重要的渔获物之一,特别是岛屿地区。渔民多半可用定置网、流刺网或围网来捕获,而夜间有趋光习性者则可用焚寄网(灯火渔业、火诱网)捕获。每年春夏季是台湾地区的飞鱼渔期,东部产量较多,是兰屿达悟族人的重要食物。
飞鱼卵也是许多老饕喜爱的美食。飞鱼的产卵习性很特别,它们生下来的卵块,需要附著在海面的飘浮物上,例如马尾藻的下面,甚至於连飘浮的竹竿或杂物,它也可以利用。所以每年一到春夏飞鱼产卵的季节,渔民就到它们的产卵场布放很多草席,诱骗飞鱼来草席下面产卵。由於飞鱼卵售价高,且常外销日本,因此渔民争相捕捞的结果,已使飞鱼的数量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