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孙强南,1931年12月28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宁波市,族谱名儒强。少年丧父,领略了生活之艰辛,发奋刻苦读书。194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附属初中部,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理科。1949年高中毕业,同时以高分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和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所录取。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二年级转入电机工程系电讯组。1953 年从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有线电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国营738厂(北京有线电厂)筹备组工作,随后担任设备科计划组负责人。1956年调到设计科参加我国第一部自动电话交换机——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的试制工作。1958 年初738厂与邮电部电信研究所(电信科学研究院前身)合作研制电子控制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半电子电话交换机),并成立了联合研究小组,孙强南担任工厂方面的负责人。研究小组在1958年9月成功研制出20门的模型样机。1958年,738厂开始兼产电子计算机。是年10月,孙强南转到电子计算机部门工作,参加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计算机(DJS-1)产品的试制工作,从此开始了电子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生涯。从1958~1978年的20年间,他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过6种电子计算机的设计、试制工作。依次有:电子管的DJS-1(103)和DJS-3计算机,晶体管的DJS-7(127)和DJS-K1 (131)计算机,集成电路的DJS-11(150)和DJS-260计算机。这6种计算机都是当时的主流产品。其中,由孙强南主持设计的、在1973年完成的DJS-11型百万次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在获奖人中孙强南名列第一。
在738厂期间,1960年曾调他去参加创办一所中等专科学校的工作。那年北京酒仙桥地区的3个国营大厂(738,774,718)联合创办北京无线电专业学校(后改名电机学校)。孙强南担任了学校第二专科的副主任,负责技术和教学工作。该专科有电子计算机、电话交换机和无线电3个专业。当时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他仍努力工作,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本专科的教研室建立和教员的培养,以及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的建设任务。1962年由于情况变化,学校规模和归属做了调整,738厂又把他调回,继续从事电子计算机设计工作。
1978年,四机部为筹备成立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孙强南被调到四机部第三生产技术局(信息)服务处任副处长,负责开展全国计算机应用和建立信息服务产业方面的工作。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于1979年8月成立。他积极参加筹划建立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后改为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的工作。该公司于1980年1月成立,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的信息服务产业中的第一家公司。他被调往该公司工作,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职务,主持公司的技术工作。在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建过程中,在筹划建立各个业务部门和开展业务工作方面,他做了大量工作。公司的第一个技术培训班和公司的第一批两个计算机应用项目,都是他直接参与组织实施的。这两个项目——纺织行业的布机计算机监测系统(在上海第28棉纺织厂)和煤炭行业的瓦斯监测系统(在辽源煤矿)完成后,分别获得上海市和煤炭工业部的科技奖,成为继续推广应用的范例。在实施这两个项目时,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孙强南深入到煤矿矿井掌子面和纺织厂织机车间,进行可行性调查。
1982年,孙强南接受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下达的任务,主编《微型计算机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一书。他组织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电子部六所、陕西省电子所和辽宁省电子所等4个单位联合编写。他多次主持编写会议,制订计划、协调工作,亲自审阅和修改全书。《汇编》详细介绍了国内研制、生产的和组装的、并具有一定产量的各种微型计算机,还重点地介绍了国外的典型系列和产品。该书于1983年出版,为年底召开的微型计算机规划会议提供了翔实材料。《汇编》获电子工业部198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就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的业务交流与技术合作,孙强南参加了多项合作谈判。1982 年1月该公司与日本电气公司(NEC)合作的中日软件中心成立,由他兼任该中心的主任。这个中心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最早与外国公司合办的软件开发和培训的实体。
1985年,孙强南调到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他希望以其余年教书育人,实现大学毕业时填写的第一志愿。他以其丰富的计算机设计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讲授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1993年荣获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1991~1995年他还应聘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为该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授课。
同时,他还主持一系列的科研任务,先后完成“并行处理系统中的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一致性研究”、“并行处理系统可缩放的一致性机制和模拟器的研究”,以及“我国电子电器行业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应用战略研究”等课题。
孙强南依据教学中的体会和工程设计中的经验,编写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一书,于199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编写该书时,他几乎阅遍了北京图书馆最新的国外有关书籍和期刊,使内容既新颖又便于教学。该书出版后,为不少高校和成人自学高考所采用,从1995年起,年年加印。到2000年,他虽已退休,但出于对学生负责,又根据技术的进展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更新补充,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第二版,受到欢迎。
1958年3月孙强南加入中国电子学会。1981年,他当选为北京电子学会汉字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席,从此开始了他在学术团体中的兼职,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历程。在担任汉字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席期间,他团结中文信息处理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互相交流切磋的条件和环境。这些专家学者在1983年成立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第三届改名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时,都成为创建中的基本骨干力量,很多人后来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他本人则连续当选为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常务理事,并获得“荣誉会员”称号。
1985年,中国电子学会决定成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学会(后改称分会),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安排孙强南负责筹备。该学会在1985年5月成立,他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至今仍负责这项工作。
从1988年起孙强南连续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从1990年起他还连续担任过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四、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1983年孙强南开始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并承担开展国际学术活动的任务。他作为中国电子学会的代表担任了IFIP(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第五技术委员会(TC5,计算机在技术中应用)的委员,1996年起又连续两届当选为该委员会的副主席。他是第一位参加IFIP 的技术委员会工作的中国专家,并在1992年获得IFIP的“杰出功绩奖”。除IFIP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和开展多方面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在2001年获得了IEEE跨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的第三个千年奖章。
1982年国家开始设立高级工程师职称,孙强南是电子工业部第一批获此职称者。1989年国家开始设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又是电子工业部第一批获此职称者。1995年他又获得教授职称。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