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述葛鸣松,纺织技术专家,纺织科技情报工作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纺织科技管理与科技情报工作,组织编制我国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纺织部分),编订和推行设备维修制度、“五三保全工作法”;抗战期间,曾独立设计试制成套“建勋式七七动力纺纱机”,后又发明织机“开口反序装置”,获政府两项发明专利;并为筹建纺织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发展纺织科技情报事业作出了成绩。
生平简介葛鸣松,字泉声,又名全生。1910年11月14日出生于江苏常州。其父葛建勋,练达正直,常以各种古今格言教育子女,要求颇为严厉。1927年葛鸣松毕业于省立常州中学后,便自食其力,在上海进入交通部电信总局任职,后又转至信通贸易公司为练习生。他受邹韬奋、黄炎培等提倡的“手脑并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以为像英、日以纺织工业起家,富国强兵,才是我国的唯一出路,故半年后,考入无锡申新纺织总公司职员养成所学习。毕业后,去无锡申新三厂就职。当时正值劳资利害冲突激烈,他认为工厂职员应当善用技术和科学管理以谋劳资两利,将美国泰勒(F·W·Taylor)的定额差异计件制应用于纬纱工序,把计件工资与质量及清洁工作结合,在原计件单价为中心的基础上,按络纬质量优劣,分工资为三等,使三等所降,移奖于一等。该方法实施后,纬纱质量明显改善,使布机生产大增,因而工人工资也有所提高。初次试验成功,更坚定了他投身于纺织科技生涯与加强技术管理的信念。1935年,经中国棉业统制委员会介绍,葛鸣松赴日本滨松远州织机株式会社进修。归国后,被聘为山西榆次晋华布厂考工主任,在普通织机培训中创造了“不停车换梭法”,并利用业余时间研制织机“开口反序装置”,获得初步成效。
抗日战争时期,葛鸣松由上海至四川,在重庆政府农产促进委员会及农本局就职,负责推广运用“七七棉纺机”,开展手工纺织生产,以缓解后方抗日军民的衣被之困难。同时,研制成“建勋式七七动力纺纱机”,获重庆政府专利证书,并以此机设立示范工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政府组织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公司,下同),接收上海、青岛、天津及东北各地日本纺织厂。葛鸣松在上海中纺四厂任工程师时重新设计织机的“开口反序装置”,完成了他的第二项发明专利。此后,曾担任了中纺公司技术研究班织布组主任导师、工务处技术促进组副组长,同时兼任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机织学教授,培养出一批高级织造技术人材。这批人在解放后对纺织工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葛鸣松继续担任上海中纺公司工务处技术促进组组长,华东纺织管理局工务、制造处副处长兼保全科长,在华东地区进行保全制度推广试点工作。1953 年葛鸣松调到纺织工业部生产技术司技术处。是年,纺织工业部在上海召集会议,他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主持组织与会的细纱、织布保全技工能手,总结制订成“五三保全工作法”。1954 年被评为三级工程师,并于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十多年,曾担任纺织科技情报所副所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纺织技术》编委会副主任、主编等,并作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轻工业组成员,组织制订了《国家科技十二年发展规划》(纺织部分)。1957年11月,参加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带队的国家科技代表团到苏联交流制订科技长远规划经验。1959-1966年期间,他被聘为国家科委纺织专业组成员,参与审议纺织科技重大课题和制订有关的技术政策。
“文化大革命”后,他曾任湖北宜昌棉纺织厂总工程师,湖北省纺织设计院总工程师。1980年,调至武汉纺织工学院,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图书馆馆长、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纺织轻工组副组长。1991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
葛鸣松于1950年被选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四届执行委员,1954年又被选为第十五届常务理事。
技术成就葛鸣松一贯重视与关注纺织设备的维修工作,十分注意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经验,并加以运用,为完善与建立设备维修保养基础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1948年2月至7月,葛鸣松专职担任附设在中纺四厂的技术研究班织布组主任导师,组织中纺公司所属工厂技术骨干与日本留用人员共同研究织布生产和管理技术。研究班结束后,他担任了中纺公司工务处技术促进组副组长,具体负责将研究班的成果组织编辑出版为一套《纺织染丛书》,其中,他重点参与编写或编审了《织布机装置及保全标准》、《织布部机械运转工作标准》、《棉纺织制造工程标准规格》等书。该套丛书共分15册,内容包含纺织原料选配、纺织工艺及机械安装、运转维修等工作标准,内容翔实,条目繁多,并配有大量图表,直到1951年在华东纺织管理局制造处辖内方才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葛鸣松在华东纺织管理局任保全科长期间参加检查工厂、指导改进纺织生产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改善机械设备状况是纺织技术上的最基本的一着,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一套能让工厂自己检查机械状态的规范。因此,他便带领科内同志拟订了《保全条例》(草案)、编写了计有2300余条要求的安装验收技术条件,结合保全计划的制订和交接验收、报表制度等问题,合编为《棉纺织厂保全制度》,作为丛书特辑(2)出版。在该书编订过程中,葛鸣松两次带领科内同志下厂试行,并邀集上海各国营棉纺织厂保全负责人审核,进行补充修改,同时又注意吸收国外纺织机械维修管理经验,将维修周期、安装质量、职责分工等制度化,从而为我国纺织机械预防性维修技术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1953年,纺织工业部在全国推行保全制度的基础上,召集全国优秀保全技工和技术人员,在上海交流经验,并进一步总结成“五三保全工作法”。葛鸣松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承担了这次总结大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全国保全会议后,他又带领华东地区保全技工和技术人员,赴东北地区协助推行“五三保全工作法”,交流纺织设备维修保养先进经验。
为了敦促全国纺织厂整顿机械设备状态,熟练保全技能,以配合恢复国民经济,纺织工业部还通告全国棉纺织厂开展“特种小平车”运动,目标是通过突击检查维修棉纺织机械,使设备基本上达到《棉纺织厂保全制度》所订的维修标准。《保全制度》和“五三保全工作法”实行了预防性大小平车,并且有一整套严格的交接验收方法,保证了机器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一五”期间在我国开始普遍实行,几十年来对我国纺织企业稳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
主要论著1 葛鸣松.七七棉纺机运用法.重庆:农产促进委员会,1938.
2 葛鸣松.建勋式七七动力纺纱机.重庆:重庆政府专字174、223 号,1942.
3 葛鸣松.织机开口反序装置.上海:纺织建设,1948(2):44-47.
4 葛鸣松等.织布机装置及保全标准.纺织染丛书第七辑.上海: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1948.
5 葛鸣松等.织布部机械运转工作标准.纺织染丛书第十三辑.上海: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1949.
6 葛鸣松等.棉纺织制造工程标准规格.纺织染丛书特辑.上海: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1951.
7 葛鸣松等.棉纺织厂保全制度.纺织染丛书特辑(2).上海:纺织工业部华东纺织管理局,1951.
8 葛鸣松.降低布机停台率提高布的品质增加生产.纺织建设,1953 (1):1-15.
9 葛鸣松.论发展摆梭机的必要性及其结构原理.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1990(1):50-54.
10 葛鸣松等.中华小百科全书(纺织工程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