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提出的“四化一强”战略目标,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支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着力增加乡镇财力,确保乡镇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和乡镇机构正常运转,降低财政运行风险,切实提高财政保障水平,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要求,正确处理县乡镇财政分配关系,确保基层正常运转。
(二)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奖补结合,自求平衡”。
(三)统筹兼顾,规范管理。根据各乡镇财源结构、财力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确定补助标准,分档计算超收分成,整体带动乡镇协调发展。
(四)合理分配,一定三年。乡镇按阳光财政要求,自主理财,精细预算管理,避免短期行为。
三、主要内容
(一)收入范围的划分。
1、县级固定收入:工商税收、烟叶税县保基数、县直单位组织的非税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其他收入。
2、乡镇固定收入:烤烟税收乡镇分成部分、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其他收入。
(二)乡镇支出范围的划分。乡镇财政主要承担乡镇机构正常运转以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和村级运转所需资金。
(三)核定基数。
1、收入基数。烤烟税收按县政府当年下达烤烟计划,县保烟叶税基数1100万元,超基数部分全返到乡镇。
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社抚费等依法据实征收,单独考核,不计入乡镇的收入基数。
2、支出基数。
(1)人员经费:按上年末各乡镇财政在册供养人员的工资和奖励及社会保险、遗属的生活补助;民选村干的工资及社会保险均由县财政纳入年初预算予以保障,作为支出基数按时拨付。
(2)基础性财力补助,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76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40万元,作为保障乡镇机构运转的财力补助。
(3)公用经费:一是按乡镇地理位置、人口、国土面积等行政成本综合测算,一类乡镇为1800元/人·年,二类乡镇为1600元/人·年,三类乡镇为1400元/人·年,以上年末实有在册人数予以核定。二是车辆费用。每个乡镇按2台车,费用按3万元/年核定,即每个乡镇6万元。三是村级运转经费。按每个行政村(居)基数1万元,村居管辖人口每人1元进行核定。
(四)分成补助。烤烟税分成以当年县下烤烟任务计算,烟叶税县保基数1100万元,超基数实行全超全返到乡镇。(测算方式另行文下发)
(五)奖励补助。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综合目标考核方案,确定当年的奖励额度兑现到乡镇。
(六)专项工作经费补助。县委、县政府每年对重点工作安排的工作经费,由相关工作部门提供考核、分配方案,县财政作为体制算账补助到乡镇。
四、相关配套政策
(一)资金调度,县财政必须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乡镇干部职工基本工资的按时发放,确保乡镇基本运转的公用经费的按时拨付,资金采取预拨方式,按体制算账列入决算。
(二)新增的人员工资和奖励、津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等刚性支出,由县财政承担。
(三)严格奖惩,乡镇未完成财政体制收入基数的,所差多少在县安排的基础性财力补助中抵扣。
(四)工商税收任务由县政府考核国税、地税部门。县对乡镇不再进行工商税收任务考核,只对各乡镇人民政府的协税护税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办法由国税、地税部门分别制订,在县委、县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财政税收10个分值中,国税工作占2分,地税工作占3分,财政工作占5分。
五、加强财政管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一)强化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各乡镇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先保证职工工资和机构运转支出,对民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要优先予以保障。
(二)让利基层,防止截留。县财政核定给乡镇的村级运转经费,乡镇要足额拨付到村,乡镇未将此经费拨付到村的,由县财政在体制算账中扣回。
(三)严格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加快推进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规范财政供养人员准入制度和经费供给制度,杜绝吃“空饷”等增大财政支出行为。
(四)加强乡镇债务风险监控。建立台账,锁定债务,落实偿债计划,逐步消化债务。不得违规举借、担保或抵押等产生新增债务。
(五)深化财政改革,创新财政管理。继续完善“乡财县管乡用”制度,编制乡镇综合财政预算,规范银行账户,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乡镇财政管理水平。
六、执行时间:本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
七、本规定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一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