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一)历史概况:洛峪镇,古称“洛谷”,地名源于洛谷水,《水经记·漾水》载:“洛谷水,有二源,同注一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山,临洛谷水,中国古代氐羌族居住中心。先秦时期,洛谷有“武都邑”,西汉武帝平西南夷,在洛谷设武都郡,郡址在今洛峪镇境内。后来,先后设立仇池郡、南秦州、梁州、成州等行政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白马氐族曾建立“仇池国”杨氏政权。据专家考证,洛峪镇曾是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之一。沿洛谷水,至今可看到古道遗址。1961年设洛峪公社,1983年改设洛峪乡,2004年6月设洛峪镇。(二)自然地理:境内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壤肥沃,地理条件差,属暖温带气候,气候干旱,年平均气温为8℃,无霜期为180天,年均降雨量为475mm,年蒸发量为495mm。全镇37个行政村,168个村民小组,6182户,30821人,总劳动力17348人,剩余劳动力15720人,2008年度粮食总产量为5025吨,人均纯收入1615元。总耕地面积为70515亩,其中退耕还林16036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洋芋为主。小麦种植面积为14300亩,占总面积的21%;玉米种植面积为5200亩,占总面积的7.4%;洋芋种植面积为41500亩,占总面积的59%。居住民族以汉族为主。境内公路网络化,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龙昌公路纵穿全镇,洛十公路打通了洛峪镇至十里乡,洛峪至鲁冉公路连接了洛峪至蒿林乡、何坝镇。(三)行政区划:全镇辖37个行政村168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古塘、老小、剡庄、古合、唐窑、曹庄、杨庄、落凤、甸沟、闫任、庄窠、柏树、石景、洛峪、康河、石坝、段家、天陈、清水、马河、鲁冉、新民、田窑、黎湾、齐庄、袁付、蒲宋、喜集、何胡、卢山、灯塔、袁坝、关坝、丰水、上铜、崔马、杨咀。(四)资源状况1.土地资源:全镇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合24.5万亩,其中农业用地7.1万亩,占总面积的29%;林业用地6.1万亩,占总面积的25%;牧业用地2.1万亩,占总面积的8.5%;不可利用地8.3万亩,占总面积的33.8%;暂不利用地0.9万亩,占总面积的3.6%。
2.农畜资源:主要有六大农作物:即小麦、洋芋、玉米、油菜籽、大豆、荞麦,其中小麦、洋芋、玉米为洛峪镇的主导产业,洋芋作物既是该镇的主要粮物作,又是主要的经济作物,2008年该镇种植面积达4.15万亩,占总面积的59%,同年7月成立了“古塘村洋芋产业协会”,为发展洋芋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家禽畜有:马、牛、羊、驴、骡、猪、鸡;主要蔬菜作物有:黄瓜、甘蓝、波菜、白菜、西红柿等;主要药材有:党参、黄芪、半夏、柴胡、淫洋霍等。
3.水利资源:全镇境内三条河流,其中洛谷河总长30km,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鲁冉至洛峪河总长10km,流域面积为20平方公里;丰水至喜集河总长10km,流域面积为21平方公里。受益35村,162村民小组,28596人,4239头(只)牲畜。
4.林业资源:境内有林业用地面积6.1万亩,其中天然林0.9万亩,主要分布在上铜村的铜家山、西沟、南沟地带;人工林2.4万亩,主要分布在清水村的袁壕山地带;退耕还林面积为16036亩,涉及37村,168个村民小组,5148户,合格率为100%。
5.矿产资源:在丰水村的大梁上、佘岔沟,石景村的杜家营,上铜村的铜家山、西沟、南沟,均富有铅、锌、铁矿,是页水河—杜家营矿化带;何胡村石曹沟,富有铜矿;古湾村的古湾地带富有铁矿。
6.特色产业资源:2007年元月以来,建成古塘村优质核桃接穗园160亩,并在沿河一带的杨庄等13村栽植核桃18万株,13000亩,点播青皮核桃2万斤,8000亩;在杨咀等11村发展花椒1000亩。2008年建成以古塘流域落凤流域洋芋基地1.3万亩。
招商引资与在建项目1.洛峪镇农贸市场:洛峪镇农贸市场,占地23.8亩,计划建成两层直角楼,商铺150间,总建筑面积为8000平方米,市场内有拱棚摊位200个,6500平方米,水、电、厕齐全,工程总造价为1120多万元。目前,已建成总工程的80%。该市场是彻底解决以街代市,占道经营,畅通龙昌公路,现实洛峪经济又快又好的平台。2.灾后重建:全镇共有959户重建户,目前,457户竣工,113户建成主体,150户完成了地基处理,210户正在地基处理,尚有34户完成规划设计。3.新农村建设:今年确定古塘、剡庄、唐尧、洛峪四村为小康示范村。目前,四村已完成规划,正在处理地基。4.能源建设:今年在康河、洛峪、古塘、唐尧、新民5村确定510户沼气池建设项目,目前,已全面动工,选料、运料之中。
发展总体思路,奋斗目标(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委员扩大会会议和县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突出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镇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二)奋斗目标: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要达到1300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0元,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