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竹唢呐“大竹竹唢呐”指产生并流传于大竹境内的民间音乐,它包括乐器的制作工艺和乐器的演奏技艺。
明朝以前,大竹人的娱乐除唱山歌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活动形式。恰在这时,唢呐乐器传入巴蜀之地,大竹人便因好奇而跃跃欲试,可由于一般唢呐比较昂贵,聪明的大竹人便凭借多竹的优势就地取材,仿照木制唢呐形状,用竹子制作。最初,人们在给竹管确定孔距时,完全凭着感觉,有的甚至以自己五根手指关节的长短在竹管上比划而定。所以,竹唢呐产生之初,发音是不准确的。后来,经过人们漫长的制作和吹奏实践摸索,也就能够准确地定位孔与孔之间的距离;同时,吹奏技巧也渐渐达到娴熟的程度。
“大竹竹唢呐”由哨(当地民间艺人将之称为“叫口”)、天心、杆子和喇叭四部分构成。不同之处在于:竹唢呐的叫口不是由芦苇管,而是由大竹当地燕麦杆做成;杆子采用大竹特产的节短、美观、摁孔方便的罗汉竹制作;作为唢呐扩音器部分的喇叭则由当地产的黄竹篾丝编织成形后,还得再刮灰涂上土漆,套于杆下端,同样可活动和装卸。
“大竹竹唢呐”独具特色:在吹奏上,“大竹竹唢呐”独具特色:齐奏、独奏、重奏、轮奏,表现形式多样,祖宗秘传的隐性换气法、娴熟多变的指法,加之气息、嘴劲的控制,使演奏生动传神。更奇特的是,还有竹唢呐吹奏高手,一人可表演同时口吹四支唢呐、鼻吹两支唢呐,口鼻同时吹四支唢呐的特技,有如高难度的民间杂技一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大竹竹唢呐”曲目丰富,风格多样,现已搜集整理的已有200余种。这些曲目或欢腾激越(如《满堂红》、《将军令》等),或缠绵婉转(如《小放牛》、《吊堂引子》等),或磅礴雄浑(如《大开门》、《翻天印》等)。
竹唢呐仅川东大竹独有竹唢呐仅川东大竹独有,其制作和演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每逢婚丧嫁娶及节庆日,当地百姓皆以吹奏竹唢呐表现喜怒哀乐,其民俗价值鲜明而丰厚。
1989年以来,“大竹竹唢呐”先后参加了鄂豫川陕八地市经济协作会开幕式,四川省首届服装节,四川省政府92年春节团拜暨电视文艺晚会,第三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暨国际旅游节及首届巴山艺术节,在受到省市领导和省内外电视观众的高度评价的同时,也获得各类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