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耍锣渠县耍锣指产生并流传于渠县民间的一种传统打击鼓乐,也是多种情绪表现的一种打击艺术。渠县耍锣内容丰富,曲牌多样,用途广泛,遍及城乡。活动空间较广,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听,这种器乐主要用于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范围。
乐器组成渠县耍锣由六种乐器组成,各种乐器的打法和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鼓打全面”,既自始至终,点点俱到,负统领、指挥的责任。大锣“逗硬”,音响敞亮,协助鼓手压阵;“镲子”见机行事,“填空嵌花”,即使错打一、二也不碍事;“包锣显点”、“马锣同行”,节奏感很强。渠县耍锣是秦汉时期宕渠人民在劳动之余所创造出来的愉人愉情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宋、元、明、清、民国发展很快,后经自发式、家族式传承延续至今。由于现在从事耍锣技艺的人年龄普遍偏大,很少有年青人再学,传承困难,加之耍锣多在丧场出现,人们误认为耍锣是丧场“专利”,压抑了耍锣的生存空间,已处于濒危状况。渠县耍锣具有主要的历史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其历史价值是:“渠县耍锣”与诸如《竹枝歌》、《巴渝舞》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一样,是研究賨人历史的依据,是承传宕渠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的载体。其艺术价值是:渠县耍锣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收入曲牌达135支,数量丰富,打法变化多,是境外器乐所绝无仅有的。渠县耍锣具有“山锣”、“水锣”、“坝锣”的不同特点,对于探索和研究中国民乐艺术是一份难得的地域资料。
历史悠久“耍锣”历史悠久,尤其在享誉世界汉阙之乡的渠县土溪---——古之“ 賨国都”,更盛行“耍锣”玩艺。但“耍锣”素无曲谱,又无书传,只能口授,不利于普及和传承。土溪民间艺术家、老中医龚继文(字平峰),通过多年的采访、收集和深入研究,革新独创,把过去那种“单打”,改为“吹打结合”,并谱曲成书,名曰《耍锣曲谱》。他还组织土溪“耍锣协会”吹打人员进行录音,名曰《平峰耍锣吹打结合录音专辑》,被四川音乐学院民间艺术研究所的教授颜曼秋采用,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会上播放,深受国内外专家重视。龚继文还对大量“耍锣”引子谱成曲谱,后来被省、地出版为《渠县民间耍锣曲谱资料集》一书。
耍锣之乡1986年,渠县组织了全县范围内的耍锣比赛,各中心场镇成立了耍锣协会,省、地区、县电视台对渠县耍锣进行了专题采访;1996年,渠县耍锣还参加了达县地区的“三民”调演活动。源于民间,用于民间的“渠县耍锣”是现代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具有广泛的社会使用价值,受到群众的喜爱和专家的重视。2008年,渠县临巴(土溪)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文化之乡——耍锣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