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即活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2-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佛法即活法》,作者释果宁。“众生皆为佛”,参禅求佛,其实是在参悟和反省我们自身。作者果宁法师将带领我们进入山门,游历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佛家圣地,独眼禅观人生真谛,闲坐妙解天下禅机:唯有参透无常、放下执著,所有烦恼都将烟消云散,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快乐;学会理性做事、感性做人,让头脑与心灵完美结合,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和谐。

目录

图书信息编辑推荐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书摘插图

图书信息作

者:释果宁著

出 版 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1

字数: 172000

页数: 223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3942327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图书>> 哲学/宗教 >>宗教>>佛教

定价:28.00

编辑推荐 华文天下·佛学读物

生活禅法师心灵巨献,引领都市禅修风潮

写给大忙人看的佛法入门书,最为正宗、精要的禅修法门

用禅机聪慧头脑,用佛法滋养心灵,快乐地活在当下

参禅,就是参透生命,在柴米油盐中领悟禅的真谛

求佛,即为修炼内心,用佛法慰藉心灵的疲惫

禅修并非僧人们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进行身心灵的修行。生活处处有禅意,若能以佛的超脱点化生活、净化身心,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我们便能够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慰藉心灵的疲惫,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从而为自己营造出一段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时光。

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修炼自身,将迷失的心灵完好如初地寻找回来。

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将而不染。

众生皆为佛,求佛即为修心;心宽则眼界宽,心和则万事和,心净则国土净。

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幸福指数却在下降,放下我执、回归本我,便是快乐之源。

内容简介心中有佛,处处是佛。将佛法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进行禅修,将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和谐而智慧的灵性境界,慰藉心灵的疲惫,笑对生活中的压力与困境。

作者简介释果宁果宁法师,字戒净,礼从上圣下辉大和尚学佛,在厦门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学下诚大和尚处受比丘大戒。现任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香港普缘莲社住持,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果宁法师以弘扬佛法禅学为己任,曾受邀在多所高校和企业广布佛法,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禅修的体会,提出“五观禅”的概念——将禅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围绕这一理念,他提出在生活中进行禅修的实用方法,帮助社会各界人士解除内心的痛苦,寻求人生的智慧,引导他们回归宁静而安详的心灵家园。主要音像作品有:《果宁话西游——禅悟人生》《禅商——企业家修炼篇》《东方文化与和谐商道》《禅——生命健康与养生》《禅——生命的和谐》等。

目录序言:参殿,回归

第一章悟禅·踏进山门

一我们何以不快乐

二走人心灵的山门

三心无所住的自我

四空而不空的释怀

五众生无相的真实

第二章天王殿·生命的意义

一哼与哈的守护

二于呼吸问的生命魅力

第三章弥勒菩萨·微笑的未来

一笑脸相迎的布袋和尚

二提起与放下的智慧

如何提起,如何放下

你的心还在别处吗

三布施于人的幸福

总有一样我们可以付出,

付出,由何开始

四拈花微笑的快乐

接纳·我是唯一

了解·真实的自我

感恩,这个世界我拥有过

五宽以待人,容天下难容之事

六从感恩开始

万物之爱

亲友之情

世界之恩

七信己与信人之美丽

八佛的财富观

九轻轻捧起我们的爱

第四章东方持国天王·生命和谐之音

一如御琴弦的感悟

二和谐起于心灵

三生活在当下

四心灵的回归

五和谐自我与万物

古与今·心灵与头脑的延续

东西方·理性与感性的协调

男与女·身与心的包容

长与幼·用心灵感受理性

六理性做事,感性做人

第五章南方增长天王·宁静以致远

一遵守,把持与智慧

二由聪明到智慧

智慧的心态

聪明逃避,智慧承担

生活在当下

扬善公堂、规过私室

第六章西方广目天王·以不变应万变

一生命安心若水

不变随缘之性,

沉静平常之心

无偏无爱之智

有容乃大之怀

二超越烦恼的人生

三把握人生的七年运势

人生之初

最初的感恩

十五而志于学

希望时代

责任与承担

传承人生之使命

持续的信念“

回归心灵

放下的姿态

轮回的修炼

第七章北方多闻天王·心如明镜的修炼

一广学以多闻

二多闻以明智

三熏修的沉静

四心如明镜台

第八章韦陀天尊·严于律心

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

第九章晨钟暮鼓-放下痛苦,回归心灵

一钟之警醒·人生的目的

二鼓之召唤·心灵的回归

第十章大雄宝殿·超越并战胜自我

一东方琉璃与西方极乐

东方琉璃·生命始于美好

西方极乐·超越死亡的终极

二释迦牟尼的众生之度

四圣谛法

五毒五欲五指山

三消除痛苦的八正道‘

真理·正见

人生之问·正思

口业·正语

众善奉行·正业

正心·正命

奋斗·正精进

心住当下·正念

信心·正定

第十一章众生菩萨,直视心灵

一愿众生有一念慈悲

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三思想付诸行动

四大智若愚的超越

第十二章心灵的回归,修行法门

一微笑观气,生命在于呼吸

二身心健康的心咒

身心合一·观行法

感觉心灵·观身体

三字箴言·持咒法

三调理气息之六法

书摘插图众生无相的真实

佛教中的最后一个山门,叫作无相门。

无相,源自梵语animitta,有无形无相之意。《大宝积经》云:“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金刚经》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很久以前,一座山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有一天,山上来了一位达官贵人,为庙中捐了很多财物,老和尚热情地接待了他。

不久之后,山上来了一个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几乎晕倒。老和尚见此状况,马上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时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中不解,为庙中捐了那么多的财物的达官贵人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而如今,一个不知从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为何还如此厚待他?于是,书生住在庙中的时间里,小徒弟从来都是冷言相对,并经常瞒着师傅,将馊掉的斋饭端给书生。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萨像,然后叫来小和尚,告诉他这是自己用千金请来的菩萨。

于是,小徒弟每天认真地给菩萨上香,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回原处。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当然也不再去上香了。老和尚问起此事,小和尚惶恐地回答:

“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

于是,老和尚拿过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塑像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老和尚的敲打终于使小徒弟顿悟。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是一团相同的泥巴而已,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

相,恐怕是世界上最能影响我们的东西。我们往往执著于我们所认识到的那个“相”,慢慢迷失了自己,迷失于世界,迷失了那无形无相的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