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穴是指由于地表水汇集在节理裂隙中进行潜蚀作用而成的洞穴。陷穴分布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地带和谷坡的上部,特别是冲沟的沟头附近,所以陷穴是沟谷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陷穴形成机制、分布与类型
陷穴是黄土地区特有的一种陷落现象。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裂隙或孔隙下渗,对黄土产生溶蚀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致使下边掏空,当上边的土体失去顶托时,引起黄土的陷落,形成陷穴。
陷穴多分布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边缘地带和谷坡的上部,特别是冲沟的沟头附近最为发育。根据陷穴的形态一般可将陷穴划分为几种类型。
漏斗状陷穴,呈漏斗状深度不超过10m,主要分布在谷坡上部和墚峁的边缘地带。
竖井状陷穴,呈井状口径小而深度大。深度可达20m以上,主要分布在塬边地带。
串珠状陷穴,几个陷穴连续分布成串珠状,陷穴的底部常有孔道相通,常见于切沟沟床上或坡面长、坡度大的梁峁斜坡上。串珠状陷穴的穴间孔道孔径扩大,可使陷穴最后遭到破坏,使沟床深切而伸长。所以串珠状陷穴的形成和发展,是黄土地区切沟沟床发展过程的特殊形式。
两个或几个陷穴不断扩大,下部由地下水流串通不断扩大孔道,则在陷穴之间未崩塌的残留土体形成黄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