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瑞 Dai Jingrui (1934.9.1 -) 玉米遗传育种专家。辽宁省海城市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研究生班。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主要工程科学技术的成就和贡献:始终坚持玉米种质创新,育成多个玉米自交系,应用面积达1.6亿亩以上,亲自育成玉米杂交种十余个,累计推广一亿亩。提出创造杂种优势群的新观点。在世界上首次用细胞工程技术阐明C型不育性与专化感病性的关系,解决了C型不育系对C小种敏感的难题,使不育化杂交种大面积推广,开创了我国玉米细胞工程育种成功的先例。组织合作研究,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玉米转基因技术体系,育成我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新品种。率先在国内用分子技术研究玉米杂种优势,发现了新的杂种优势群,提出玉米杂种优势与基因沉默有关,并克隆了相关cDNA片段。构建了我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培养博士生26名,硕士生16名,发表论文60多篇,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主持创建了国家玉米改良中心。
戴景瑞 ,男,辽宁海城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并留校任教。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89年4月至今先后任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戴景瑞教授四十年如一日战斗在遗传学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和教学的第一线。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高技术项目以及农业部、教委和北京等下达的多项科研任务。60年代首先实现我国玉米双交种三系配套用于玉米种子生产,70年代育成农大54号,此后相继育成P138、综31等优良自交系和农大60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10余个,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6000多万亩,增收玉米30多亿公斤,增收人民币30多亿元。其中农大58农大、农大60、农大66、农大3315、农大3138等多个杂交种在北京市的玉米新品种更新换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农大60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由于农大60在全国的贡献又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戴景瑞教授在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中勇于创新,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与他人合作在我国首先建立了玉米基因工程的技术体系,并率先用生物技术育成抗病的C型不育系和育成了第一代抗玉米螟的转基因(B1)玉米新品种,并开始与北京市种子公司合作进行产业化开发,成为我国玉米生物技术育种的开拓者。这项成果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将自己科研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无私地注入农学系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形成了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农学系发展成为拥有2个博士点、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一个部重点学科和一个国家级玉米改良中心的作物科学学院。由于他对农业大学的建设所做出的贡献,1992年获得了北京农业大学的最高荣誉奖――农大人奖。
戴景瑞教授作为我国玉米育种学科的带头人,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为Sci收录6篇;参与主编和编写专著与教材4部(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学、植物育种学、普通育种学)。在转基因技术、玉米分子标记连锁的构建、杂种优势群的划分以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方面均走在国内前列,把我国的玉米遗传育种学科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提高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先后获农业部和国家教委的优秀教材奖,北京市和全国优秀教师奖。
作为农业部的专家顾问和科技委成员,戴景瑞教授十分关心我国农业生产、农业科学和农村的发展,多次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国外的发展情况,写出多项调研报告、建议书和发展规划,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7年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中华农业科教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