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霁霖 (1935.5. 24 -) ,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出生于福建宁化县,畲族。1954-1958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时在青岛,为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生物系动物专业,向童第周等著名生物学家学习胚胎学。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以后一直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
5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系统地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他以亲身实践丰富了鱼类养殖学理论,引导了海水鱼类养殖向工业化方向发展,是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科带头人、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
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鱼人工繁殖技术,探索了多种海水鱼类育苗工艺;70年代首创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系列技术;80年代率先完成工厂化育苗体系构建,北方网箱养殖和放流增殖获开创性成果;90年代,真鲷工厂化育苗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于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冷温型良种大菱鲆,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创建符合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近5年累计创产值逾7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大菱鲆的引进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1997年“渤海渔业增殖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大菱鲆的引种和育苗生产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杜邦科技创新奖。
雷霁霖相继主持和完成 "国际合作"、"国家攻关"、"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第1名和第3名)、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第1名)、省部级奖多项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大菱鲆养殖技术”等专著和合著7部。培养博士、硕士6名。
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院士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创新、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对我国的水产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生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