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概况乐都县[Le Du Xian]青海省海东地区辖县,全省主要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县,并素有“文化县”之称。位于区境东部,湟水河下游,东北接甘肃省,距行署驻地35公里。县府驻地碾伯镇。邮政编码:810700,电话区号:0972
人口29.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回族等。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 辖7镇12乡(其中3个民族乡)。
夏称西戎地,周秦时期称湟中部落,汉魏时期称破羌县,汉属金城郡,魏属西平郡,晋称乐都郡。唐称鄯州,宋称湟州、乐州,明代称碾北卫,清雍正三年改称碾伯县。青海建省后设乐都县。1978年由省直辖划归海东地区。
地处湟水谷地及其两侧山地,南北高中间低,地貌以河谷沟谷地和中、低山丘陵为主,湟水河由西向东流经
境中。为内陆半干旱性气候年均温6.9℃,年均降水量335.4毫米。境内野生动物有鹿、麝、岩羊、白唇鹿、山鸡、雪鸡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党参、贝母、茯苓、黄芪、冬虫夏草等。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铅、锌、锡、硅石等,黄金、铁、铬、铜也有相当储量。非金属矿藏有石膏、白云石、红柱石、石墨、石灰石、大理石、玉石等,储量丰富,开采价值高。
工业以冶金,机械、建材、卷烟、化工饮食等行业为重点, 产品多达200多种,其中有10多个产品荣获省、部和国家名优产品称号。农业以小麦、碗豆、油籽种植为主,副食品以生猪、牛羊、禽蛋为多。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县乡公路畅通,县府驻地距西宁机场35公里。 全县有完全中学7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农业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县属医院2个,各乡、镇均有卫生院(所)。
旅游资源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在考古界享有盛誉,出土文物达3万余件,其中一件象征异性崇拜的人物彩陶,是举世罕见的国宝。还有充满神话色彩的鲁班亭,关羽碑坊、西来寺等人文景观和风景优美的央宗寺、仓家峡林区、水峡山环曲等自然景观。1991年被授予全国扫盲先进县,1992年被命名为全省拥军优属模范县,1993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1994年被评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特殊教育先进县,授予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1995年被命名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
历史沿革夏称西戎地,周秦时期称湟中部落,汉魏时期称破羌县,汉属金城郡,魏属西平郡,晋称乐都郡。唐称鄯州,宋称湟州、乐州,明代称碾北卫,清雍正三年改称碾伯县。青海建省后设乐都县。1978年由省直辖划归海东地区。
1949年9月5日乐都解放,6日中共乐都县委员会、乐都县人民政府成立。当时全县共设5个区。一区所在地为碾伯,辖碾伯镇、岗沟镇、通济乡、寿乐乡。二区所在地为高庙,辖高庙镇、老鸦乡、冰沟乡、马营乡、李家乡。三区所在地为旱庄,辖雨润乡、努木乡、达拉乡、引胜乡。四区所在地为深沟,辖高店镇、峰堆乡、城台乡、瞿昙镇。五区所在地为双塔营,辖双堡乡、洪水乡、归化乡、亲仁乡。
1996年底,全县辖马场、芦花、马营、李家、中岭、寿乐、引胜、共和、城台、峰堆、瞿昙、亲仁、达拉、下营、中坝、桃红营、蒲台、洪水、岗沟、雨润、高店21个乡及高庙、碾伯2个镇;其中达拉为土族乡,下营、中坝为藏族乡。全县有行政村366个,居民委员会7个。县人民政府驻碾伯镇。
2008年,全县辖7镇12乡(其中3个民族乡)。
乡镇简介碾伯镇[Nian Bo Zhen]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镇,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县境中部,湟水河北岸。 人口6万,面积177平方公里。辖西岗、陶马家、水磨湾、七里店、马家台、李家、熊沈家、下教场、上教场、东岗、贾湾、土桥、汤官营、晁家、赵家庄、谢家崖湾、高家庄、九哈家、北门一、北门二、下寨、上寨、八家、徐家沙沟、下李家、杨家门、东门巷、东关、河门街、城中、西门、邓家庄、河湾、前庄、后庄、东庄、后营、黄家、王家、苏家、八里桥、沙坝村委会和城中、东关、西门、东门巷、柴油机厂5个居委会。 民国初属附城,1931年建本城镇,1945年改称碾伯镇,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复设碾伯镇。地处湟水谷地平原和北侧丘陵、沟谷地。产业以商贸、建筑、服务业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种植为主,市场活跃,经济发达。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横穿全境。境内有建于明代的西来寺、关地庙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庙镇[Gao Miao Zhen]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5公里。 人口2.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土族等。 面积130.2平方公里。辖西村、东村、郎家、老鸦、晁马家、白崖子、蒲家墩、旱地湾、下沟、长里、柳湾、段堡子、新盛、大路、李家口、保家、田蒲家、寺磨庄、新庄、扎门、脑庄21个村委会。民国初置高庙镇,1950年仍设高庙镇,1958年成立高庙公社,1984年复设高庙镇。地处湟水谷地滩地和北侧的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建材、运输及第三产业为主。农业以小麦、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盛产闻名省内外的沙果、花椒、苹果等。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境内有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共发现墓葬1714座。掘出石器、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3.7万余件。坐落在老鸦峡湟水河中心的鲁班亭,是闻名全省的人文景观之一。境内有高庙,老鸦两个火车站, 交通便利。 1996年被命名为“双文明镇”。
下营藏族乡[Xia Ying Zang Zu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2公里。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全乡总人口的28%。面积98.1平方公里,辖下营、尕庄、上营、坑坑、白土庄、卡子门、杨家庄、上祝家、杨家堡子、下祝家、茶龙、塔春12个村委会。民国初属归德堡,后称维新乡、平等乡,1950年沿旧制设茶龙乡,1956年划归高店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3年分设下营公社,1984年改称下营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县乡公路畅通。
马营乡[Ma Ying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相接壤,距县府驻地40公里。 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族等。 面积238.2平方公里。辖马莲沟、康巴、白崖坪、墩湾、胜利、卡拉、连丰、垭豁、龙庆、姜洞、上浪卡、古城、北坪、昆仑、龙王岗、湾塘、脑庄、八架山18个村委会和一个乡办牧场。始建于民国初,1950年沿旧制设马营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马营公社,1984年复设马营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有少量林业、畜牧业。县乡公路畅通。
马厂乡[Ma Chang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48公里。 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面积90.2平方公里。辖马场、八旦、泉儿湾、小岭子、保家湾、孟家弯、那家庄、干沟滩、白石头、岔沟、昌烟墩11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冰沟乡,1952年设马场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马场公社,1984年复设马场乡。地处湟水谷地北岸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豆、马铃薯种植为主。马铃薯产量高、品味好,在全县享有盛名。花椒种植为该乡一大名优经济作物。县乡公路畅通。
中坝藏族乡[Zhong Ba Zang Zu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公里。 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32%。 面积129.8平方公里。辖中坝庄、洒口、交头、嘛呢台、牙昂、红庄沟、确实湾、大湾、何家山、泉脑、山丹坡、四庄、柏杨沟、洪三14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归化乡,解放初仍设归化乡,1952年改为中坝乡, 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中坝公社,1984年改建中坝藏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矿产有滑石粉、石膏等。产业以开采、商贸、运输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天然森林,生长云杉、杨、桦等,林中央宋寺,风光秀丽,建筑奇特,是理想的旅游区。县乡公路畅通。
中岭乡[Zhong Ling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县油菜籽主要产区之一。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21公里。 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72.6平方公里。辖业善洼、大水泉、梅家洼、上岭、平坦、甘沟脑、泉沟、铲铲洼、平顶、吴家洼、草场、马家洼、中岭庄、 牧场14个村委会。1932年建中岭乡,1950年沿旧制设中岭乡,1958年并入高庙公社,1961分设中岭公社,1984年复设中岭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加工、运输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有少量牧业。县乡公路畅通。
达拉土族乡[Da La Tu zu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31公里。 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33%。 面积162.1平方公里。辖袁家台、长沟、黑沟顶、滚子洼、前半沟、杜家洼、红沟、马圈沟、烂泥滩、白崖坡、宁过、马趟、春洒、白草台、王家滩、达拉滩、麻洞、拉卡、泉洼、干沟山、大庄子、扎什加、李家昂23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同化乡,1950年沿旧制设达拉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达拉公社,1984年成立达拉土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商贸、运输及采矿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建有容量35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县乡公路畅通。
李家乡[Li jia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34公里。 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 面积163.1平方公里。辖烂泥沟、双坪、合尔红、马圈、西马营、东马营、陈家磨、滚茶海、大洼、干沟岭、民族、交界湾、尕泉湾、山庄、阿塔岭、和尔寺、丹科尔17个村委会。民国初属长里堡,1950年沿旧制设李家乡,1958年并入高庙公社,1961年分设李家公社,1984年复设李家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有林业、畜牧业。 境内建有蓄水254万立方米的大帐房水库。县乡公路畅通。
寿乐镇[Shou Le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20公里。 人口2.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 面积496平方公里。辖新堡子、熊家湾、王家庄、杨家山、杨家岗、上李家、龙沟门、龙沟寺、邓家山、对巴子、窑庄、薛家庄、薛青、李家台、赵家寺、赵家湾、上衙门、仓家峡、仓岭顶、马家湾、土官口、王佛寺、陈家堡、仓岭沟、羊官沟、土官沟、联合、尕扎、昂麻、牧场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寿乐乡,1958年并入碾伯公社,1961年分设寿乐公社,1984年复设寿乐乡。2001年设寿乐镇,2007年将引胜乡并入寿乐镇。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劳务输出及第三产业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牧业以牧养牛、羊、马等为主。通县乡公路。
共和乡[Gong He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5公里。 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面积113.2平方公里。 辖联星、许家寨、高营、大庄、拉科、马厂、上桦林、拉日、虎林、童家、克什家、磨石沟、洒龙、书卜、嘛业磨、祁家堡16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努木乡,1952年改称共和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共和公社,1984年复设共和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丘陵。产业以加工,运输、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籽种植为主。境内建有蓄水20万立方米的桦林水库。通县乡公路,交通便利。
雨润镇[Yu Run Zhen]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0公里,驻地汉庄村。 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土、藏族等。面积125.3平方公里。 辖汉庄、大地湾、下杏园、上杏园、羊圈、迭尔沟、红坡、刘家、荒滩、深沟10个村委会。民国时置雨润乡,1950年沿旧制设雨润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雨润公社,1984年复设雨润乡。地处湟水谷地。矿藏有石膏、大理石。产业以加工、运输、建材等为主。农业以小麦、蔬菜、果类种植为主。大蒜质高味好,享有盛名。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境内汉庄村瓦窑嘴墓地属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台乡[Cheng Tai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0公里。 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面积104.5平方公里。辖拉甘邑、山城、坝口、城子、台子、升地湾、河东、小沟、衙门庄、上新庄、泉湾、西台、上滩、下台、许家口子、上菲菜沟、下菲菜沟17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模范乡,1950年沿旧制设城台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城台公社,1984年复设城台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还牧养牛、羊、马等。县乡公路畅通。
洪水镇[Hing Shui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湟水河南岸,距县府驻地15公里。 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面积169平方公里。辖店子、双一、双二、高家湾、河西、上窑洞、阿西、阿东、马趟子、下街、马家营、李家壕、上王家、下王家、吴家庄、袁家庄、大寨子、石岭子、下沈家、马家岭、郭家庄、上马场、姜湾23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洪水乡,1950沿旧制设洪水乡,1958年成立洪水公社,1984年复设洪水乡,2001年设洪水镇地处湟水谷地南侧滩地、沟谷地、山地。矿藏有高品位的石灰石矿。产业以运输、采矿等为主。白灰、纸等产品畅销省内外。农业以小麦、果类、蔬菜种植为主。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芦花乡[Lu Hua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及北部与甘肃省相接壤,距县府驻地45公里。 人口1.1万,以汉族为,还有藏、土、蒙古族等。面积119.8平方公里。辖寺院、三条沟、西坡、冯洼、九架山、朵家湾、查干、东岭、十字、牙合、营盘湾、王家湾、城背后、转花湾、本康岭15个村委会及乡办牧场。民国初置芦花乡,1950年属冰沟乡,1952年设芦花乡,1958年并入老鸦公社,1961年分设芦花公社,1984年复设芦花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牧业以牧养牛、羊、马等为主。县乡公路畅通。境内有旅游观赏的冰沟奇峰和旧寺掌等自然景观。
高店镇[Gao Dian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县主要产粮区。 位于县境西端,距县府驻地18公里。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回、藏族等。面积70平方公里。辖东门、西街、峡口、大峡、河滩、湾子、河滩寨、俞家、柳树湾、下杨家、上杨家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复兴乡,1950年沿旧制设高店乡,1958年并入汉庄公社,1961年分设高店公社,1984年复设高店乡,2001年设高店镇。地处湟水谷地滩地、丘陵。矿藏有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产业以运输、商贸、采矿业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各种蔬菜、苹果、红蒜等。兰(州)青(海)铁路、甘(肃)青(海)公路穿境,交通便利。
峰堆乡[Feng Dui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 距县府驻地22公里。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等。面积81.7平方公里。辖上营、联村、李庄、红沟门、熊家、刘家寺、下阳洼、上阳洼、上一、上二、下帐房11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敦厚乡,1950年沿旧制设峰堆乡,1958年并入瞿昙公社,1961年分设峰堆公社,1984年复设峰堆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产大红蒜,质优味好,享有盛名。境内建有库容量为55万立方米的黄河滩水库。县乡公路畅通。
蒲台乡[Pu Tai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8公里。 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藏族等。面积189平方公里。头庄、桦庄、中岭、上岭、郭家、西沟庄、严家山、黑窑洞、山桃、大麦沟、尹家、下半沟、新庄湾、千户台、赵家庄、李家坪、辛家庄、地洼、赵宝湾、范家坪、候白家、雷盛家、赵家坪、羊起台、东台、圈窝、小干沟、寺沟脑15个村委会。民国时属双堡乡,1950年属中坝乡,1952设蒲台乡,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1961年分设蒲台公社,1984年复设蒲台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产业以运输、加工、商贸为主。农业以小麦、豌豆、马铃薯种植为主。县乡公路畅通。
瞿昙镇[Qu Tan Xiang]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1公里。 人口2.3万, 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 面积308平方公里。中心,隆国、韩家、晁家窑庄、周家大庄、口子、红庄、盛家庄、中庄、阳坡、阴坡、车路、大石滩、大树庄、脑庄、祁家山、杨家河口、段家庄、魏家河口、晁家、河湾、新联、台沿、石坡沟、浪上、浪下、角营、朵巴营、官隆湾、龙占沟、斜上、斜下、斜中、斜沟门、磨台、徐家台、河西村委会。民国时置瞿昙乡,1950年沿旧制设瞿昙乡,1958年成立瞿昙公社,1984年复设瞿昙乡。地处湟水谷地南侧山地、沟谷地。蕴藏、黄铁石、铭铁、石棉等矿产资源。产业以运输、商贸、加工为主。农业以小麦、青稞、油菜种植为主。境内有自然林,草山宽阔,产冬虫夏草、黄芪等药材。通县乡公路,交通便利。建于明代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仿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雄伟壮观,为理想的旅游胜地。
主要名人:
郭世清
[近现代](一九二二至一九六八)字天貌,青海省乐都县人。一九三三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曾受徒于张书旃、徐悲鸿等人,擅长花鸟。历任青海省文联美术组副组长,美协青海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作品有花鸟、双鹊樱花、人民教师等在报刊发表。
艾措千
艾措千,男,藏族,1956年3月出生,系青海省乐都县人,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青海医学院教授。现任青海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青海藏医学院院长、青海省藏医院院长、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公司董事长。 艾措千是打造藏医药“四位一体”专业化产业链的奠基人和拓荒者。多年来,立足特色,着眼发展。致力于藏医药事业的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强化藏医特色优势,加速藏药产业化,提升藏医药科研开发水平,推进藏医学国际传播与交流,培养藏医药事业后备人才,建立藏药生态保护基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作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1月,被共青团省委、青海省民委、青海省青年联合会等单位授予“为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做出贡献的杰出青年”称号;2000年10月被列为全国20家技术创新企业带头人;2001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青海省科协第七届常委委员;2000年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作为企业精英的代表进行专题采访和宣传,2004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邓长秀,女,1962年生,青海省乐都县人。现在乐都县文化馆工作,助理馆员职称。中国舞协会员,青海舞协会员,青海省少儿舞蹈研究会会员,青海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舞蹈、戏剧表演、创作、辅导、编导和理论研究工作并多次参加外省举办的业务学习。曾参加了舞蹈《庆丰收》、《绣金匾》、《水乡送粮》、《抢亲》等剧目的演出(担任主角),并担任了二胡独奏,曾在《花儿与少年》、《应征途中》担任笛子独奏和一些伴奏工作。
自己创作、编导、主演的小舞剧《新婚别》获得县级汇演一等奖,舞蹈《望星空》、《原野牧歌》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舞蹈《二兰颂》、《在希望的田野上》、《河湟之春》、《黄河边的小姑娘》、《城里人》、《故乡春曲》、《烟工的心愿》等节目分别获得省级机关职工调演、地区职工文艺调演、县级文化调演的一、二、三等奖,为县上一些单位编排的舞蹈节目参加系统文艺调演中获一、二等奖;1992年为县电力局编排的大型广场舞《花儿与少年》获全省电力系统运动会精神文明奖;组织并参演的青海省首届“江河源之夏”艺术节广场舞《旱船》获优秀组织奖;在此期间,主演了舞蹈《青海人》、《魂系源头》、《春妞》、《金秋欢歌》等,分别获得1998、1999年海东地区文艺调演一、二等奖,同时,为群众文化活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1997年,为县社火队编排的《丰收锣鼓》获省文化厅及县文广局一等奖。
为抢救民族、民间舞蹈遗产,自己参加了《青海省民族民间舞蹈概述》的搜集、整理、编写工作,独立完成了《乐都县民族民间舞蹈概述》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竹马》、《五鬼闹判》等节目的搜集、整理、编写,被省集成办评选为先进工作者。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进行理论研究,撰写了《做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展望》等文章,被青海省群众文化学会评为优秀奖并获得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