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位于泉州市东湖尽头的灵山脚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代何乔远《闽记》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和四贤则传教泉州,两人卒后葬于灵山。下葬当夜山光显发。
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占地2平方米。墓盖的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装饰,上层为截面呈圆栱状的墓顶石,刻工简朴无华。墓室之西、北、东三面依山修筑马蹄形的回廊环抱墓室,以阻挡山洪流沙的浸漫,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梭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梭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五方碑刻,是康熙至同治年间五度重修圣墓的碑刻题记。正中的是阴刻阿拉伯文的辉绿岩石雕琢的石碑,是迄今在圣墓发现的最古老的碑刻,记载了伊斯兰历722年时,一批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修复圣墓的史实。
墓的正中有石亭,亭的正中并列着两座用花岗岩雕琢的长方形墓盖,墓盖下是伊斯兰教圣徒三贤、四贤长眠之处。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断。
回廊的西侧,有郑和行香碑,上书:“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祐。”这是郑和在公元1417年第五次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专程至灵山拜谒二位先贤,地方官蒲日和为之刻碑纪念。
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块,风吹欲动,手推能晃,俗称“风动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逑”三个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
圣墓近旁有数以百计的元代和元代以前来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古墓,还有明、清以来泉州穆斯林的坟墓。每届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许多泉州地区的回民和穆斯林总要集体来此“游坟”,首先拜谒两位先贤墓、诵念《古兰经》,然后祭扫各自的祖坟。
两座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