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教授Yu SongLie (1921.3.13 -) 小麦专家。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原慈溪县)。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我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1976年在山东滕县种精播试验田时,创出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高产记录。到1991年,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山东推广达1217万亩,在全国累计推广10690万亩, 增产小麦43.6亿公斤。余松烈研究创立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确定为“八五”、“九五”农业重点推广项目,目前已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种子15亿公斤。山东省采用该技术的麦田已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60% 以上,这也是山东省小麦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200亿公斤以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余先生先后获得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山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被农业部定为我国"九五"重点推广项目。主持的国家课题"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的研究",1986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拔尖人才,199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2年山东省委、省府授予重奖及山东省科教兴农先进工作者称号。80年代末开始与同志们从事"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际"研究,现已获得初步成果。1996年开始在山东省示范推广。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先后指导培养硕士生16人,博士生28人,早期毕业的研究生,现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从事小麦的教学、科研及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技术工作六十余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00篇,出版专著10本。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曾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栽培研究委员会委员、小麦学组组长,山东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过“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农学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闻报道
1.贫下中农欢迎这样的知识分子(1975)
2.为农业学大寨贡献力量(1978)
3.老教授的追求(1989)
4.教授科技助农农民授以勋章(1996)
5.省属院校院士评选实现零的突破(1997)
6.为了大地的丰收(1997)
7.愿小麦高产星火燎原(1998)
8.当代“神农”(1998)
9.首席小麦专家余松烈教授(1998)
10.余松烈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0)
11.著名小麦专家余松烈院士建议全方位调整小麦种植结构(2001)
13.余松烈一生专攻小麦高产(2003)
12.小麦仍有增效空间(2004)
14.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师(2004)
15.听余松烈院士谈人生治学(2005)
16.关于滕州的一组农业会议新闻报道(1995q005)
17.关于滕州的一组农业发展新闻(1995^2005)
附:余松烈院士事迹新闻报道索引(1975_2005)
著述篇
主要论文及著作简介
1.小麦高产途径及其理论基础(1974)
2.小麦高产途径的商榷(1975)
3.小麦亩产一千二百斤的栽培技术(1976)
4.高产小麦穗部性状的研究(1976)
5.麦田的间种套作与边行优势(1977)
6.小麦单株成穗多少与穗大小的关系(1977)
7.高产小麦的施肥技术(1977)
8.小麦亩产1200斤新途径的探讨(1977)
9.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1978)
10.促使小穗粒多途径的商榷(1978)
11.小麦单株、单茎的次生根数目与单株成穗多少和穗大小的关系(1978)
12.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摘要)(1980)
13.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研究(摘要)(1981)
14.高产小麦对三要素的吸收和麦田供应特点的研究(1981)
15.小麦生育后期植株不同部位的光合同化量及其运转、贮存与群体大小关系的研究(1983)
16.小麦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1983)
17.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1984)
18.冬小麦深耘断根增产作用的研究(1985)
19.小麦对三要素的吸收及其与生物、经济产量关系的研究(1983)
20.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1998)
21.怎样使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1989)
22.小麦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1998)
23.《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简介(1987)
24.《山东小麦》简介(1990)
25.《中国小麦学》简介(1996)
26.《冬小麦的栽培》简介(1989)
27.《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简介(2004)
主要讲稿
1.滕县1976年千斤小麦栽培技术意见(摘要)(1975)
2.为小麦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而奋斗(摘要)(1975)
3.根据小麦生育规律认真抓好麦田管理(摘要)(1975)
4.小麦栽培科学化与小麦高产的基本原则(摘要)(1978)
5.谈小麦高产再高产的主要矛盾问题(摘要)(1980)
6.适时、种足、种好小麦,为争取明年小麦较大幅度增产打下良好基础(摘要)(1977)
7.搞好麦田管理,为争取今年小麦较大幅度增产而奋斗(摘要)(1982)
8.谈谈麦田的春季管理(摘要)(1982)
9.为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奋斗(摘要)(1983)
10.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摘要)(1983)
11.谈谈今年小麦播种技术(摘要)(1990)
12.春季麦田巧管理夺取丰收有保证(1994)
13.小麦生产“五化”的综合开发研究与示范推广(摘要)(2005)
主要论述
1.《中国小麦栽培学》读后感(1962)
2.关于省小麦技术顾问团活动情况的汇报(1980)
3.山东省小麦生产发展展望(1995)
4.相识相伴四十年(2000)
5.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的20年(2000)
6.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2001)
7.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小麦项目总结(2003)
8.《21世纪山东经济发展前景研究》评析(2003)
9.校报要为农大发展做出新贡献(2003)
10.为《植物生产学》写的序(2004)
11.《小麦品质生理生态及调优技术》序(2005)
12.我国作物栽培与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展望(2005)
田间试验方法及著作简介
1.生物统计之理论与实际(简介)(1947)
2.《农作物田间试验技术》(简介)(1964)
3.小麦丰产栽培试验田间观察内容及方法举例(简介)(1974)
4.《怎样种试验田》(简介)(1975)
5.田间试验产量结果的直观分析法(1979)
6.《田间试验方法》(简介)(1979)
7.怎样提高作物田间试验质量(简介)(1979)
8.《作物栽培学》(简介)(2001)
培养学生中知名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