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窠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foveolata)是马兜铃目马兜铃科的植物。马兜铃属为多年生的缠绕性草本植物。其果实为中药之一种,称马兜铃。含具有抗癌作用的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土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生物碱类析木蓝花碱(magnoflorine)和轮环藤碱(cyclanoline)等,其中有些成分有降血压作用。此种生长于灌丛之中,未由人工栽培。
中文学名:
蜂窠马兜铃
拉丁学名:
Aristolochia foveolata
别称:
高氏马兜铃(台湾植物志)、蜂窝马兜铃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马兜铃目
科:
马兜铃科
属:
马兜铃属
种:
蜂窠马兜铃
分布区域:
中国南部及菲律宾
目录
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用途功能部分相关物种
形态特征草质藤本;茎柔弱,无毛,具纵棱。叶革质,戟形或卵状披针 形,蜂窠马兜铃(图1)
[1]
长7 -14厘米,宽2-2.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耳形,湾缺深1-1.5厘米,裂片扩展,长圆形,下垂或向内弯,长1-1.5厘米,宽5-10毫米,上面无毛,下面网脉上被茸毛,茸毛常与网脉成垂直方向;基出脉5-7条,近基部两侧脉延伸至中部以上,网脉在叶下面明显隆起,网眼清晰;叶柄长3-5厘米,具纵棱,无毛。花单生或二朵聚生,稀多朵排成总状花序,腋生;花梗纤细,长1-1.5厘米,近顶端于花后常向下弯,近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1-2厘米,宽1-3毫米,具明显中脉和网脉,下面稍被毛,基部楔形,无柄;花被(仅见花蕾)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急遽收狭成管,管口扩大呈漏斗状;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延伸成舌片;花药卵形,着生于合蕊柱上;子房圆柱形,长6-8毫米,6棱,棱粗糙。蒴果长圆形或倒卵形,顶端圆形,基部渐狭,长2-2.5厘米,直径约1.5厘米,无毛,6棱,成熟时褐色,由基部向上6瓣开裂,果柄亦随之开裂成6条;种子卵状三角形,长宽均约4毫米,背面平凸状,具小疣点,腹面凹入,中间具种脊,浅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2]
地理分布分布于台湾(屏东)、福建(崇安)、广东(从化)、广西(陆川)。菲律宾亦产。生于海拔400-600米山区路旁、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菲律宾。[2]
用途功能广西民间用根和叶煎水治疗猪瘟病。[2]
部分相关物种福建马兜铃
港口马兜铃
革叶马兜铃
瓜叶马兜铃
管花马兜铃
管兰香
贯叶马兜铃
贯叶马兜铃(原变种)
广防己
广西马兜铃
海边马兜铃
海南马兜铃
葫芦叶马兜铃
黄毛马兜铃
琉球马兜铃
卵叶马兜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