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马兜铃(学名:Aristolochia westlandii)是马兜铃目马兜铃科的植物。马兜铃属为多年生的缠绕性草本植物。其果实为中药之一种,称马兜铃。含具有抗癌作用的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土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生物碱类析木蓝花碱(magnoflorine)和轮环藤碱(cyclanoline)等,其中有些成分有降血压作用。此种生长于灌丛之中,尚未由人工栽培。
中文学名:
香港马兜铃
拉丁学名:
Aristolochia westlandii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马兜铃目
科:
马兜铃科
属:
马兜铃属
种:
香港马兜铃
分布区域:
广东、云南和香港
英文名称:
Westland's Birthwort
目录
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嫩枝绿色,密被短柔毛;老茎具不规则纵裂和增厚的木栓香港马兜铃(图1)
[1]
层。叶革质或纸质,狭长圆状披针形或狭长圆形,长12-20厘米,宽2-5厘米,顶端短尖,下部收狭,基部狭耳形,两侧裂片常稍内弯或稍下垂,湾缺深2-5毫米,宽1-3毫米,边近全缘,下面稍被长柔毛,以后毛渐脱落,粉绿色;基出脉3条,侧脉每边8-12条,弯拱向上至边缘互相连接,网脉在下面明显突起;叶柄长1-1.5厘米,常弯扭,稍被毛。总状花序生于小枝下部叶腋或老茎近基部,常仅一花发育,密被棕色长粗毛;花有腐肉臭味,外面密被褐色丝质长柔毛;花梗长7-12厘米,常向下弯垂;花被管中部急遽弯曲,下部长达5厘米,直径1.5-2厘米,弯曲处至檐部较下部短而粗,常彼此贴生,黄色而有紫色纵脉;檐部盘状,倒心形,直径8-13厘米,上面黄白色而有紫色斑块,愈近中部斑块愈明显,具网状脉纹,边缘不明显浅3裂或仅顶端凹入;裂片平展,不等大,下面裂片稍大;喉部暗紫色,半圆形,直径约1.5厘米;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约1.5厘米;合蕊柱肉质,顶端深3裂;裂片边缘向下延伸,具乳头状突起。果未见。花期3-4月。[2]
生态习性生于山地路边灌丛中,[2]在大帽山郊野公园可见,但数量稀少,尚未香港马兜铃(图2)
[3]
由人工引种栽培。[4]
地理分布分布于广东(香港)和云南(西畴)。[2]模式标本于1880年香港马兜铃(图3)
[5]
采自香港大帽山。[4]
保护级别此物种数量稀少,属于极危(CR)物种,受到保护。[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