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生平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命中注定的分离,/预示着来世的重逢。//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时年三十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 一年之后的冬天,他的坟头一声枪响,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为他殉情而死,据说叶赛宁绝命诗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十月革命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他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叶赛宁气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1921——1923)。“叶赛宁气质”很容易让人想起浪漫主义时代包孕两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别是“拜伦式英雄”,它们大致可以看作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叶赛宁气质”其实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发现自己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的独特表现。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认为:“叶赛宁对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对待一个童话,他像王子伊万骑着灰狼漂洋过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邓肯,如同抓住了火鸟的尾巴。他的诗也是用童话的手法写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他诗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家乡的风光,那是俄罗斯中部地带,梁赞省,处处是森林,他像儿时那样,用使人眩晕的清新把它描绘了出来。”叶夫图申科(1933—— )则把他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叶赛宁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 他们对叶赛宁的把握无疑是极其精到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正是“叶赛宁气质”在其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表现。而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正是由于叶夫图申科从深层次上把握住了导致“叶赛宁气质”的成因:出于对俄罗斯乡村的执着眷恋而不能认同现代文明的强大推进及其对乡村的破坏。如果说普希金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为争取民族自由鼓与呼的诗人,那么叶赛宁无疑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一个时代的“反面角色”,他强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时代的地域文化,高尔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时就认为他死于城乡文明的冲突,这个判断是相当深刻的。叶赛宁与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的一点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他没有流亡国外,象吉皮乌斯等人那样发誓与十月革命势不两立。除了与邓肯出游的那两年,他一直固守在俄罗斯土地上。然而,现实的发展越来越让他感到痛心:“在蔚蓝色田野的小径上,/很快就会出现钢铁的客人。/朝霞浸染的燕麦,/只剩下一些干瘪的籽粒。//陌生的死气沉沉的打谷场,/给你唱的歌不会使你获得生命!/只有那些马匹和燕麦/将为年老的主人忧伤。”在《四旬祭》中,他直接用“铁马”(即火车)与活马竞赛的典型场景来体现这种冲突。和他生活在同时代并有交往的帕斯捷尔纳克对叶赛宁充满了理解的同情:“叶赛宁的风景诗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为现代大都市的迷宫取代了。一个当代人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迷宫里迷失了方向,破坏了道德,他描绘的正是这种灵魂的激动的,非人的悲惨状态。”

当然,如果把叶赛宁之死仅仅归结于城乡冲突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他的三次婚姻引人注目。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令诗人懊悔不已,如果说他以前的放荡是由于翻转了天地的风暴使他“不明白不祥的事变要把我引向哪里”造成的,那么,赖依赫和他分手后,他“继续往下堕落”就不能不说与婚姻破裂无关了。在他自杀的前一年,他还写了《给一个女人的信》向赖依赫倾诉衷肠。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那么,失去引领之后会怎么样呢?不能否认叶赛宁的堕落身死不是其中的一种结局。他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的那段闪电恋情不无浪漫又充满酸辛,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走到一起,又以闪电般的速度各自走开。在众人羡慕而又不解的目光里抚摸爱情的创伤。他的第三次婚姻还不到半年,诗人就告别了尘世。

这里撇开作品来谈诗人之死似乎有些言不及义。而我以为叶赛宁之死正是困扰现代人的根本难题,不管他是一个天生的文明人,还是一个经过转换之后而形成的文明人,也不管他是与时俱进还是梦回唐朝,他已经不可能躲过叶赛宁遇到的这些问题。叶赛宁之死是种种因素作用于诗人心灵以至郁结为精神危机的必然结果。在他之前,也有诗人自杀的情况,但是诗人自杀现象却是从他这儿开始的。时间永是流驶,岁月依旧循环,而自从叶赛宁宣称“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之后,纯粹的抒情诗已经达到了它的颠峰,同时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离开意象派。这一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成婚,并与之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作品: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狗之歌

早晨,在黑麦秆搭的狗窝里,

破草席上闪着金光:

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

七条小狗,茸毛棕黄。

她不停地亲吻着子女,

直到黄昏还在给他们舔洗,

在她温暖的肚皮底下,雪花儿融成了水滴。

晚上,雄鸡蹲上了,

暖和的炉台,

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

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

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

追踪主人的足迹,

她来到尚未冰封的水面,

凝视着泛起的涟漪。

她舔着两肋的汗水,

踉跄地返回家来,

茅屋上空的弯月,

她以为是自己的狗崽。

仰望着朦胧的夜空,

她发出了哀伤的吠声,

淡淡的月牙儿溜走了,

躲到山岗背后的田野中。

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

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

滴滴泪水流了出来,

宛如颗颗金星落进了雪地。

--------------------------------------------------------------------------------

我记得

我记得,亲爱的,记得

你那柔发的闪光;

命运使我离开了你,

我的心沉重而悲伤。

我记得那些秋夜,

白桦树叶簌簌响;

愿白昼变得短暂,

愿月光光照得时间更长。

我记得你对我说过:

“美好的年华就要变成以往,

你会忘记我,亲爱的,

和别的女友成对成双。”

今天菩提树又开花了,

引起我心中无限惆怅;

那时我是何等的温柔,

把花瓣撒落到你的鬈发上。

啊,爱恋别人心中愁烦,

我的心不会变凉,

它会从别人身上想起你,

象读本心爱的小说那样欢畅。

--------------------------------------------------------------------------------

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

我无法召回那凉爽之夜,

我无法重见女友的倩影,

我无法听到那只夜莺

在花园里唱出快乐的歌声。

那迷人的春夜飞逝而去

你无法叫它再度降临。

萧瑟的秋天已经来到,

愁雨绵绵,无止无境。

坟墓中的女友正在酣睡,

把爱情的火焰埋葬在内心,

秋天的暴雨惊不醒她的梦幻,

也无法使她的血液重新沸腾。

那支夜莺的歌儿已经沉寂,

因为夜莺已经飞向海外,

响彻在清凉夜空的动听的歌声,

也已永远地平静了下来。

昔日在生活中体验的欢欣,

早就已经不冀而飞,

心中只剩下冷却的感情,

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

--------------------------------------------------------------------------------

拉起红色的手风琴

拉起来,拉起红色的手风琴。

美丽的姑娘到牧场上会情人。

燃烧在心中的苹果,闪出矢车菊的光色

我拉起手风琴,歌唱那双蓝色的眼睛。

闪动在湖中的缕缕波纹不是霞光,

那是山坡后面你那绣花的围巾。

拉起来,拉起红色的手风琴。

让美丽的姑娘能听出情人的喉音。

--------------------------------------------------------------------------------

可爱的家乡啊

可爱的家乡啊!心儿梦见了

江河摇曳看草垛似的众阳。

我真想藏身在绿荫深处.

藏到你百鸟争鸣的地方。

三叶草身上披着金袍,

和木樨草一道在田边生长。

柳树像一群温和的修女——

念珠发出清脆的音响。

沼泽的烟斗冒着烟云,

黑色的友烬飘在苍穹。

我悄悄地把一个人儿怀念,

将隐秘的思绪藏在我心中。

我欢迎一切.忍受一切,

历尽折磨也满杯欢悦。

我匆勿来到这片大地啊——

就为了更快地与它离别。

--------------------------------------------------------------------------------

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

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

离开了天蓝的俄罗斯。

白桦林像三颗星临照水池

温暖着老母亲的愁思。

月亮像一只金色的蛙

扁扁地趴在安静的水面。

恰似那流云般的苹果花——

老父的胡须已花白一片。

我的归来呀,遥遥无期.

风雪将久久地歌唱不止,

唯有老枫树单脚独立,

守护着天蓝色的俄罗斯。

凡是爱吻落叶之雨的人,

见到那棵树肯定喜欢,

就因为那棵老枫树啊 ——

它的容颜像我的容颜。

--------------------------------------------------------------------------------

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

我不叹惋、呼唤和哭泣,

一切合消逝,如白苹果树的烟花,

金秋的衰色在笼盖着我,

我再也不会有芳春的年华。

我的被一股寒气袭过的心,

你如今不会再激越地跳荡,

白桦图案花布一般的国家,

你不复吸引我赤着脚游逛。

流浪汉的心魂,你越来越少

点然起我口中语言的烈焰。

啊,我的失却了的朝气、

狂暴的眼神、潮样的情感!

生活,如今我已倦于希冀了?

莫非你只是我的一场春梦?

仿佛在那空音犹响的春晨,

我骑着玫魂色的骏马驰骋。

在世上我们都难免枯朽,

黄铜色败叶悄然落下枫树……

生生不息的天下万物啊,

但愿你永远地美好幸福。

--------------------------------------------------------------------------------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亲爱的,你永在我心间。

命中注定的互相离别

许诺我们在前方相见。

再见.朋友.不必握手诀别,

不必悲伤,不必愁容满面,——

人世间,死不算什么新鲜事,

可活着,也并不更为新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