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集。作者老楷(张楷模),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作者对家乡昆明特有小吃“饭品、米粉、豆、茶食、面粉”等情有独钟,因而文章亦独出机抒。“有如排斥于正史之外的野史与趣闻,游离于文学之下的传说与故事,小吃虽取代不了大吃或‘正顿’,但却广泛而普及,源远而流长地深深植根于大街小巷村落茅舍寻常百姓家。”——从百姓的视角看小吃,小吃平凡却有味,亦如文章。
目录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
图书信息作者:老楷著,徐晋照等摄
出 版 社:云南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3-1
字数: 35000
版次: 1
页数: 116
印刷时间: 2004-3-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6728035
包装: 平装
内容简介伴随着时空的转换,世道的变迁,真理时而被当做谬误,谬误时而又成了真理,但我以为不论古今中外,世间颠扑不破的真理,恐怕当数“民以食为天”了。
食者,吃也,汉字没有简化之前,吃字原本写作“口契”。足见我们租先之英明,早已将“吃”视之为人通过“口”,与老天爷签下的生死“契约”。无论王公贵族、富豪商贾,还是草民百姓、贩夫走卒,无人不知吃之要紧,诚如老昆明所言:“三天不吃饭,饿成寡
鸡蛋。”
吃,又分大吃与小吃。大吃,是吃排场、吃身份、吃财富、吃威风,吃的是王八鲍鱼、满汉全席,譬如权贵庆寿,富人添丁,贪官造访,王孙结亲。一般的草民百姓,只顾得了温饱,终其一生,也极少有能力有机会如此大吃,常年不过家常便饭而已,昆明人谓之日:“正顿。”
富人的大吃与百姓的“正顿”之外,可通称为小吃,多见于早点、晌午和宵夜。小吃是宴席的余兴和点缀,是“正顿”之外的补充与零嘴。
身居边陲、素有“家乡宝”之称的昆明人,对昆明小吃难舍难分,一片痴情。由于地处坝子而四周环山,气候温和故物产丰富,天时地利造就了昆明小吃的琳琅满目与独特风味。据云南饮食业的资深大厨和烹饪界的专家学者90年代末的统计,昆明小吃分为“饭品、米粉、豆、茶食、面粉、其他”共6大类别,多达150余种,尚且还没有把用盐水腌制的梨、橄榄、黄瓜、萝卜等加工简单的品种包括在内。
米线饵块豌豆粉,椒盐饼子重阳糕,摩登粑粑太师饼,豆焖饭荠菜饺,都督烧卖火腿坨,炸糍粑饺掺面,紫米汤圆抓抓粉……对昆明小吃情有独钟的昆明人,不仅妇孺老幼皆能如数家珍,而且还将米线粑粑吃而优则唱地昭示于民间小调:“莲藕长长水中间,米线长长街前卖,粑粑团团卖街前……”而许多初来乍到的外地客,对昆明小吃无不观之少见多怪,食之则喜形于色、赞不绝口矣。
有如排斥于正史之外的野史与趣闻,游离于文学之下的传说与故事,小吃虽取代不了大吃或“正顿”,但却广泛而普及,源远而流长地深深植根于大街小巷村落茅舍寻常百姓家。
作者简介张楷模,笔名老楷,昆明人。
1946年10月出生,知青生涯20年,先后从事搬运工、乡村教师、电影放映员、工会干事、新闻记者、公务员等职务、其间曾留学法国。
出版过旅法文集《梦幻巴黎》,随笔杂文集《狗说狗讲》。现已提前退休。
自由撰稿,在多家报刊开设个人专栏。
目录昆明人的“米线情结”
粑粑叫饵块
蚂蚱也是肉
见锅生情
甜食锁记
小人小吃
酒趣
月亮月亮团团
你涮羊肉我涮菜
蘸水
洋芋洋芋我爱你
种豆得豆腐
饿时吃青
知青食谱(另类小吃)
牛饮与品茗
堂馆
久已逝去的吆喝声
昆明菜——《昆明忆旧》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