唎咧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唎咧外形和唢呐杆相似,是用若干节大小不同的短竹管,由小到大套接而成,是黎族人民喜爱的单簧气鸣乐器,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

唎咧:黎语音译,又称“口箫”,是黎族人民喜爱的单簧气鸣乐器,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

唎咧外形和唢呐杆相似,由若干节大小不同的短竹管套接而成。每节上都开有一个圆形音孔。原始的唎咧仅有5孔,到了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乐东、昌江和东方一带的西路唎咧,发展为六节六孔,全长约22厘米,在上端竹管上开有一个隙口,插入麦秆或树叶等作为簧片,可吹出 8个音;流行于通什、保亭一带的东路唎咧,则为七节七孔,但最上一孔作为装饰用。

目前,民间常用的唎咧,多为七节六孔。以芦苇片作簧片,用竹片削薄后绑在竹管的背面。

唎咧多为吹奏者自制自用,故形式各异,长短、大小不一,有六、七、八、九孔之别,调子也各异,既有像钢笔那样大的小唎咧,也有像低音唢呐那样长的大唎咧。使用的簧片,有的像西洋乐器单簧管的哨片,也有使用唢呐哨的。

唎咧的音色类似管子的高音区,明亮而富有特色,富于歌唱性,宜于表现欢快、热情的曲调。低音丰满、圆润,中音清晰、柔和,惟高音尖锐、单薄。吹奏唎咧,方法基本与小唢呐相同,用气息控制音准和音色,并吸收了单吐、双吐、花舌、滑音、断音、顿音等不同的技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