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心白锈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2-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菜心白锈病是由鞭毛菌白锈菌侵染引起的。病毒菌丝体在留种株或病残组织中或以卵孢子随同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等温度适宜时病菌即可萌发。主要表现为叶背产生略隆起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用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72%凯克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赛得福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即可杀死病毒。

目录

[病名][病因][流行情况][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症状][关键字及对应插图][诊断][预防方法][治疗方法]

[病名]菜心白锈病

[病因]由鞭毛菌白锈菌侵染引起。病菌菌丝无隔,蔓生于寄主细胞间,产生吸器侵入细胞内吸收营养。孢囊梗棍棒状,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长卵形,大小为(26~42)微米×(8~15)微米。孢子囊球形至亚球形,无色,萌发时产生双鞭毛游动孢子,大小为(9~15)微米×(11~22)微米。卵孢子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状突起,萌芽形成孢子囊,大小为31~42微米。

[流行情况]此病主要为害叶片,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组织或种株越冬,也可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初春卵孢子萌发长出芽管或产生孢子囊及游动孢子,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后秋在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冬。低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0~25℃病菌均可萌发,以10℃适宜。昼夜温差大,或多露、多雾适宜发病。此病在海拔、纬度高的低温地区,或低温年份,或阴雨后发病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在寒冷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留种株或病残组织中或以卵孢子随同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雨水溅射到白菜下部叶片上,从气孔侵入,完成初侵染。后病部不断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害蔓延扩大,后期病菌在病组织里产生卵孢子越冬。在温暖地区,寄主全年存在,病可以孢子囊借气流辗转传播,完成其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期。白锈菌在0~25℃之间均可萌发,潜育期7~10天,故此病多在纬度或海拔高的低温地区和低温年份发病重。如内蒙古、吉林、云南此病有上升趋势。在广东一带如遇冬春寒雨天气,本病为害有时也很严重。在这些地区如低温多雨,昼夜温差大露水重,连作或偏施氮肥,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及地势低排水不良田块发病重。

[症状]初期在叶背产生略隆起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即病菌孢子囊堆。随病害发展疱斑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孢子囊。叶正面病斑初为褪绿小点,边缘不清晰,随病情发展病斑变黄变大,最后呈褐色坏死。严重时叶两面都生疱斑,可布满整个叶片,表皮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状孢子囊,遍布整叶,短期内病叶即坏死。

[关键字及对应插图]关键字

图片

叶背生略隆起白色疱斑

叶正面有褪绿小斑

叶正面病斑褐色坏死

病叶坏死

[诊断]1、症状观察。

2、实验室制临时玻片镜检。

[预防方法]1、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组织,集中妥善处理,减少越冬菌源。

2、重病地块采取与非十字花科蔬菜隔年轮作。

3、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

[治疗方法]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72%凯克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赛得福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仔细喷洒叶片正面和背面,7~10天1次,视病情防治1~3次。

以上药剂,请参照生产厂家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