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夹江书画纸,历史悠久。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
于清,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抗战时期达到顶峰,年产万吨,产量之多,品种之繁,品质之佳,为全国之冠。
早在唐代,便有关于夹江纸的记录,宋代夹江竹纸发展很快,在明、清时代夹江纸迎来兴盛之期。明代中期,夹江纸已经广泛地用于文化教育、经济贸易,渗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诸多领域。清康乾时期,夹江手工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版《县志》具体记录了那时“各区造纸之家” “因解文闱卷纸互相控诉”的事件,当时夹江纸被钦定为“贡纸”,成为宫廷用纸和“文闱卷纸”。
抗日战争时期,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供应的重要产地,产量居全川产纸县第一位,年产量近万吨。夹江成为当时全国手工造纸产量之冠。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两次来马村乡石堰村,同槽户石国梁(著名槽户石子清长子)等,共同研制书画纸,提高了夹江书画纸质量,制造出了著名的“大千书画纸”,得到近现代中国著名书画家们的高度评价。于是,夹江书画纸便以“大千书画纸”名之,与安徽宣纸同被誉为“中国有宣、夹二纸,堪称二宝。”
特色
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夹江书画纸有三个“最”: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全县国画纸1998年产量达3690吨,居全国之冠,出口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评为省二轻系统优秀产品,并列入《天府名产》一书。
制作过程夹江手工造纸工艺应天时地利而生,它的生产工艺与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工序完全相符,从原料竹子到一张完整的纸,整整需要15个环节、72道工序。前人概括为24个字“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 即砍竹麻,搥打,蒸煮,漂洗,沤料,捣料,漂白,抄纸,压榨,刷纸。其中,造纸工具主要包括纸槽,纸帘,纸臼,纸刷,撕纸标,竹麻刀,纸槽锄,竹麻锤,抓料耙,料刀,纸矛刀,切纸刀和割纸刀等。
工艺特点
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等特色,这种以嫩竹为原料的手工纸有着其它纸张不可替代的品质,洁白绵密,浸润保墨的特点,油嫩肌细,文人墨客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因此夹江书画纸是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风格的上等纸张。用嫩竹造纸,从砍竹子到生产出纸,传统工艺需要七十多道工序,现代造纸是采用
快速蒸煮法,生产过程简化。传统手工纸的优点是保存期比较长,纸张存放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就越高。比如,一般的纸张100元一刀,如果能放上十年就可以卖500元一刀,如果能保存20年,就值800到1000元。夹江纸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它的造纸作坊近三千个,年产各种纸二千余种,文明于国内外。2006年5月,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
夹江纸标准尺寸夹江书画纸分为:
大千书画纸、国画纸、加棉纸、白麻纸、白棉纸、龙须画纸、熟纸等。
尺寸又分为:
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和八尺。
张大千与夹江纸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于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不涉猎,无一不精。他曾赞曰:“宣夹二纸,堪称二宝”,把夹江纸与安徽宣纸相提并论,足见大师对夹江纸的喜爱。这中间有大师与夹江纸的一段特殊情缘。
抗战时期,大千先生寓居成都。由于日军的占领,作为宣纸主要生产地的安徽的许多宣纸作坊都被迫歇业,即使偶有生产,也难以运到后方。想着自己不久又要远赴敦煌,更急需大量宣纸,张大千跑遍成都,无不失望而归。某日,他忽然看到一则报刊启事,启事上声称:由于战时纸张缺乏,报刊要用当地的土纸印刷。
所谓“土纸”,就是四川夹江生产的一种手工纸,也叫宣纸。张大千购买了一些土纸回家试用,发墨和运笔效果均不理想。他就想:能否对夹江宣纸加以改良,生产出一种宜书宜画的宣纸呢?随后,他找来自己的挚友晏济元商量。晏济元曾在日本学习过化工,也喜爱书画。两人讨论后,认为可行,遂决定到夹江实地考察。
他们来到了造纸作坊最集中的马村,了解夹江纸生产的历史和现状。他们向工匠们请教造纸的配方和工艺流程,找到原因后,张大千和晏济元多次试验,重新确定了纸浆中各种化学药品的投放比例,并加入一些棉麻纤维,增加纸的抗拉力。张大千又根据作画的需要,亲自设计了抄纸的竹帘,设计出4×2尺和5×2.5尺的两种。为了防止别人仿自己的画,张大千还别出心裁地让工匠们在纸帘的中央编上“蜀笺”、在两端编上“大风堂造”字样。用这种竹帘抄制出的宣纸,只要对着光亮,“蜀笺”、“大风堂造”印记便会显现出来。为了使新工艺尽快进入生产阶段,张大千又拿出一大笔资金,帮助造纸作坊添置设备。
在张大千的帮助和支持下,工匠们反复实践,终于批量生产出洁白无瑕、柔软绵韧的新纸。张大千逢人便说:“徽、夹二宣,堪称二宝。”从此,夹江宣纸的名声不胫而走,销路大增,供不应求。
张大千改进夹江宣纸,为我国古老的造纸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夹江成为我国书画宣纸的重要生产基地。至今,夹江造纸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张大千监制的宣纸原品。为了纪念张大千作出的贡献,1983年11月,夹江县人民政府把他和晏济元所改良的宣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大千纸坊大千纸坊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村乡石堰村一片幽僻的山林内。它四面环山,四周遍生竹林,郁郁葱葱,水源清澈,景色秀丽,是一座历史悠久,有高度古文物价值的四合院建筑。大千纸坊建造于20世纪40年代,用以铭记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为夹江纸业作出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供应的重要产地,产量居全川产纸县第一位,年产量近万吨。夹江成为当时全国手工造纸产量之冠。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两次来马村乡石堰村,同槽户石国梁(著名槽户石子清长子)等,共同研制书画纸,提高了夹江书画纸质量,制造出了著名的“大千书画纸”,得到近现代中国著名书画家们的高度评价。大千纸坊的建立就是为了纪念张大千先生以及他对夹江纸业作出的贡献。据说,张大千曾经长期在此居住,纸坊里的许多字画就是他当年居住时所作。现在,著名槽户石子清长子的后人现在居住于此。
如今,大千纸坊内完整地保留了夹江纸制造所需要的器械,如镰刀,石槽,筛子,刷纸墙等,甚至很多已经过时的工艺器材,大千纸坊依然有所保留。可以说,大千纸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工艺古法,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一项重要遗存。
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坐落在乐山市夹江县千佛岩风景区内,是全国第一家手工造纸博物馆、全国十大专业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1996年搬迁至千佛岩景区内佩玉泉旁。展馆主要是利用县内迁建的关帝庙、金龙寺大殿、二殿、蔡伦庙古建筑修建而成。建有《功垂千古》、《作范后昆》、《古泾流风》、《蔡伦纪念馆》等四个展馆。整个展馆面积800平方米。博馆藏品有794件,上展线的有451件。其中纸质展品有366件。现场操作表演机具一套,造纸工具模型8件,传统造纸工具43件,连环画22张,照片12组。主要采用传统陈列方式展出。2001年夹江造纸博物馆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百家博物馆,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百家博物馆之一,2003年参加中国西部博览会。
书画纸与宣纸的区别宣纸与书画纸,虽有类似之处,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一、原料成份的不同
宣纸的原料结构是青檀树皮和燎草(青檀皮属长纤维,稻草属短纤维)。而书画纸的原料不讲究长短纤维的搭配,取的原料有龙须草、构树皮、竹浆等等。
二、制作工艺的不同
宣纸的制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原料制作和纸张制作。原料生产的特点在于:生产周期长,檀皮和稻草要用山泉水浸泡,经浸渍、蒸煮、拣选、摊晒等加上日晒雨淋露炼漂白等自然天成之功,利用自然之功剔除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有机成分,仅此一项就需8-10个月时间。可以说宣纸的独特就在于它原料的独特。第二阶段是纸张的制作工艺。自人类有了植物纤维造纸以来,一直保持着竹帘过滤抄捞法进行捞纸;用火墙烘烤、人工揭贴的烘干法晒纸,检验时逐张进行目测手检。而书画纸则简单多了,首先是选料简单,而后在制造时的时间表短,只有两三天时间,其中的强化漂白使纸中仍含有大量的有机成分,经不起岁月的长期考验。
三、使用效果的不同
宣纸的外观很平常,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润墨性强、遇湿遇潮不变形、抗蛀性强、保存寿命长等特点;而书画纸就很难达到这一效果。主要体现在无论是重写还是轻描,宣纸都能显示清晰的层次,几笔相交,均留笔痕,笔痕交叉处,浓淡有致,能充分展示画的意境,产生出作品的立体效果。不仅如此,宣纸在着墨后,由于自身的青檀皮纤维分布均匀,不含杂质,从而不变形、不起拱、不起翘,具有稳定性。宣纸的耐久性也是由自身的原料在加工过程中所决定的。青檀皮的坚韧纤维使得纸张坚固而耐久,现保存完好的历代书画艺术珍品、古籍、文献、印谱,历经千年而不腐,就是宣纸“纸寿千年”的最好验证。书画纸由于原料结构和制作差异,润墨效果远不如宣纸。
四、保存时间的不同
书画纸因其工艺简单并经过强化处理,杂细胞、杂物质含量较多,所以有的纸发脆。由于有的原料性质较柔软,被制作桨板后,只要用水浸泡,会很快溶解。同样,由桨板制成书画纸,也只需几天时间。至于书画纸的润墨性能,则完全在于其自身的易溶性。和宣纸相比,书画纸润墨形式表现为:不规则、不匀称,表现不出层次,只是一味的渗透。初学书画者用来练书法较多,如用来练习绘画,就不够理想,纸的特性限制了使用者的构思和想象力。最重要的一点,在纸的抗老化及耐久方面,同宣纸的“墨润千秋”相比,书画纸无法望其相背,它的保存寿命只数十年间,如果保管不当,甚至更短的时间就会褪色、虫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