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分布着61尊石人像,其中东边29尊,西边32尊。据史书记载,石人群像最初建立有两座大型侧殿房和偏房,石刻群像就放置于殿中据《陕西通治》记载,乾陵石人群像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特使。葬礼过后,武则天为纪念这件事,命人刻石像立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两侧,象征着唐王朝的国威以及和这些边境民族的睦邻友好关系。然而,研究学者们发现,有的乾陵石人群像背后有不少开头写有“故”字,说明他们在石人像未雕刻完成时就已经去世。如西侧的阿史那弥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带有“故”字。据记载,阿史那弥射是西突厥的首领,曾经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唐高宗继位后,阿史那弥射成为唐王朝的一名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然而,就是这位名将,却在公元662年遭人陷害致死。而唐高宗是在公元683年病死于洛阳贞观殿,并在次年葬于乾陵的。那么,在唐高宗死前20余年就已经去世的阿史那弥射是不可能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像阿史那弥射这样在名前刻“故”字的石人像竟然有十余个,这足以说明乾陵石人像群并不是唐高宗或武则天入葬时来参加祭奠的人。对于石人像头部的去处,在民间有许多说法。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时,一个外国使节后代到乾陵来游玩,发现他的祖先在给大唐的皇帝守灵。他们认为有失国格,有辱人格,但又怕若把这些石像打碎会引起当地政府官员的阻拦,所以他想了一个招:每天晚上去到附近的农田里糟蹋庄稼,糟蹋完以后到附近农民家里去说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粮食都糟蹋光了。要保护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人消灭,把他们的头敲碎,他们就不能成精了。当地农民觉得这话说的有道理,就一气之下把石像的脑袋都打碎了。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的群像,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于是把石人的头砍掉了。但据历史学家考证,八国联军当时并没有到过乾陵。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曾到过乾陵,并留下了“番王严似立层层,天马排行势预腾”的诗句。然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也就是说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于民间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研究学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明朝嘉靖年间那次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上。明嘉靖34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达到8至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人们还在熟睡中,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次大地震。华县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大地震。专家们推断,关中大地震是造成61番臣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是61番臣像,许多陵前石像石马毁坏的部分恰好也都是头部。专家分析:除了石像颈部脆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质。因为当时雕刻采用的石料有一些石瑕,即从石料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浅色的线条。石头受损时,最容易从这些地方开裂。研究人员推断:61尊番臣像绝大部分毁于那次大地震。其余的石像很可能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习六来到乾陵,开始对乾陵进行实地考察,回国后写成了《长安史迹研究》一书。他认为:乾陵的61尊番臣像是因为明嘉靖年间大地震毁坏的,而后人又将倒下的番臣像竖立起来。他在乾陵时,发现仍有20余尊番臣像倒在地上。当足立习六进一步对61尊番臣像进行考察时,忽然发现这些番臣像在布局上有些让人困惑。61尊番臣石像放置在乾陵的朱雀门外,东边29尊,西边32 尊。然而按照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这样的放置并不对称。在乾陵的东侧陵园区,研究人员发现了两块未完成的毛坯石料。毛坯石料高2.45米,宽0.86米。根据这个尺寸推测,这应该算是一个石人的毛坯。后来,在这一侧又发现了另一个半成品,这尊石像已经属半成品,人的形态身体已全部刻成。而附近的村民说在距这里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尊未完工的石像。如果加上那个石人毛坯和这两尊半成品石像,乾陵的番臣像正好是64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