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书 名: 中国科技发展研
究报告2009
作者: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4月1日
ISBN: 9787030271747
开本: 16开
定价: 68.00元
内容简介《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9》的主题是金融危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报告围绕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起源及创新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报告解剖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并对我国政府及地方政府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作了分析。然后,报告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实,就如何进行危机后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与产业升级提出了看法和政策建议。
此外,报告还对一年以来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跨国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
本报告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图书目录序
前言
第一篇 科技发展热点与常规分析
第一章 培育后危机时代的产业竞争力
1.1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希望和亮点
1.2 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
1.3 培育引领未来的新兴产业
1.4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革命性力量是科技第一生产力
第二章 金融危机前后研发全球化态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1 引言与背景
2.2 金融危机前后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变化态势
2.3 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态势及其影响
2.4 研发全球化的新形势对中国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第三章 危机后的产业升级与产业振兴: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
3.1 导言
3.2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目前形势
3.3 产业的危机形势与企业的应对
3.4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半导体产业应对危机,实现创新与升级的启示
3.5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应对危机的建议
3.6 结论
第四章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光伏产业的追赶与创新
4.1 引言
4.2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4.3 应用新兴产业追赶模型对中国光伏产业追赶的分析
第五章 关于创新文化及其培育的几点思考
5.1 文化与创新文化
5.2 创新文化的构成要素
5.3 关于创新文化培育
第六章 中国博士后制度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6.1 1996~2005年博士后发展基本情况
6.2 调查的基本情况
6.3 博士后人才的基本状况
6.4 博士后阶段创新能力提升调查
6.5 博士后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情况
6.6 结论与启示
6.7 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变迁的历史分析
7.1 英国:第一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1760-1870年)
7.2 德国:第二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1870~1913年)
7.3 美国:第三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1870年至今)
7.4 日本:第四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1960~1990年)
第二篇 金融危机、世界工厂与世界创新中心
第一章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1.1 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
1.2 经济视角下爆发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1.3 结语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经济长周期
2.1 经济周期的含义及划分
2.2 技术创新周期与经济长周期的关系
2.3 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周期的作用机制
2.4 科技进步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2.5 结语
第三章 科技创新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分析
3.1 美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周期变化
3.2 ICT创新、美国“新经济”与经济周期
3.3 创新趋缓是导致经济收缩和酝酿金融危机风险深层次原因之一
3.4 小结
第四章 主要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启示
4.1 主要经济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
4.2 主要经济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的特点
4.3 美国的国家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
4.4 发达国家创新投资政策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创新中心
5.1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5.2 世界创新中心演变的规律分析
5.3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的条件和机遇
第六章 危机前后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
6.1 自主创新: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创新中心的战略
6.2 政府在自主创新政策中的作用
6.3 金融危机后的创新政策
6.4 结论
第七章 东部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产业政策调整分析
7.1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
7.2 金融危机对东部产业影响的具体分析
7.3 东部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产业政策
7.4 政策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效果
第八章 西部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产业政策调整分析
8.1 金融危机对西部产业发展的总体影响
8.2 金融危机对西部产业的具体影响分析
8.3 西部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产业政策
第九章 中国成为世界创新中心的建议
9.1 应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
9.2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
9.3 调整出口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9.4 适度发挥市场清洁功能,促进技术水平提升和结构调整
9.5 组织和支持研发新兴战略性技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9.6 大幅度加强基础研究
9.7 通过制度创新,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利益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