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仁,化学纤维专家,长期从事化纤教学、科研和工程开发工作,是中国化纤专业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参与和主编了多本化纤专业书籍。
目录
吴宏仁-个人简历吴宏仁-生平介绍吴宏仁-主要论著吴宏仁-主要贡献吴宏仁-生平介绍吴宏仁-主要论著吴宏仁-主要贡献吴宏仁-人物评价
吴宏仁,化学纤维专家,长期从事化纤教学、科研和工程开发工作,是中国化纤专业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参与和主编了多本化纤专业书籍。对纺织纤维材料的高分子结构及其性能、对化学纤维的纺丝成形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归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推动化纤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吴宏仁
吴宏仁-个人简历33年11月 出生在江苏省嘉定县黄渡镇。
1946年9月-1949年7月 上海浦东市立洋泾中学读初中。
1949年9月-1951年7月 上海纺织专科学校和上海纺织工学院预科班学习。
1951年9月-1955年7月 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印染专业学习。
1955年9月-1960年4月 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化纤专业助教。
1960年5月-1963年11月 北京化纤工学院(原北京纺织工学院)化纤教研室教师。
1969年12月-1970年12月 下放江西省宜春专区分宜县“五七干校”劳动。
1971年1月-1978年3月 北京化工学院二系化纤教研室教师。
1978年4月-1986年4月 北京化纤工学院讲师、副教授,化纤教研室副主任,院教务处副处长。
1986年5月-1993年11月 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现名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纤所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3年11月 退休。
吴宏仁-生平介绍吴宏仁,1933年11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黄渡镇。194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市立洋泾中学初中部,随后考入上海纺织专科学校;20世纪50年代初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1955年毕业,留校当助教,因工作需要由原学印染专业转而投身于化纤专业的创建。当时化纤专业属新兴学科,国内无院校可供专业进修,他被送至当时国内第一家正在复建中的化纤厂——丹东化纤厂(原名安东化纤厂)边干、边学。他通过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化纤生产的各种知识。一年半后返回学校,参与学校化纤专业第一、第二届学生的教学,并承担筹建教研室和粘胶纤维纺丝试验室工作。
1960年5月调至北京纺织工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化纤工学院)工作,在该校筹建化纤教研室,并为已进该校近一年的化纤专业学生做好专业教学的准备;1962年,与新调来的教师董纪震合作,为该专业的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化学纤维工艺学,负责讲授其中的人造纤维部分;此外,他还主持或参与了毕业设计、下厂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工作。“文革”中下放至江西省分宜县干校劳动,1970年底返回北京。当时北京化纤工学院与北京化工学院合并,化学纤维专业成为该学院的二系,他又重新走上了教学岗位。1976年,北京化纤工学院从北京化工学院分出并且有了新校址,1978年他返回北京化纤工学院执教。在化纤学院执教期间,他参与编写了全国统一的化纤专业用工艺学教材——《合成纤维工艺学》,并曾先后担任化纤教研室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等职。1986年调到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合纤所后,担任该所主任工程师,并任国家科委重点攻关项目FDY科研组的技术总顾问,从事FDY纺丝技术的研究。项目获纺织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他又投身于该项技术的生产开发,多次到生产现场指导开车、生产,给生产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在以后的数年中,该技术不断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他应聘担任天津纺织工学院三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并兼任该学院的客座教授。他还受聘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七、第十八届理事、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纺织工程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化纤分会副主任、顾问等职。1992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底退休后,受聘于三联纺织化纤工程公司担任总工程师期间,用他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在指导、开发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纺丝机以及喷丝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功。2000年以来,他又积极参与化纤在新领域(如建筑业)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此外,他还应邀参与化工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大字典》、《化工百科全书》、《化学化工大字典》中有关化纤条目的撰写、审校工作以及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化学纤维词汇》(第二版)的审校工作等。
吴宏仁-主要论著1.董纪震,吴宏仁,李繁亭译.人造纤维厂装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57
2.董纪震,吴宏仁,李繁亭译.化学纤维生产分析检验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2
3.吴宏仁,方佩颖译.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安全技术.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
4.李之工,吴宏仁编译.新型粘胶短纤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
5.董纪震,吴宏仁,陈雪英编著.合成纤维生产工艺学(下册).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0
6.吴宏仁,吴立峰编著.纺织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3
7.吴宏仁,赵华山,罗增智译.聚丙烯纤维的科学与工艺.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
8.吴宏仁,赵国梁,丁其湄.涤纶纺丝过程的模拟及其求解.北京化纤工学院学报,1985(2)
9.吴宏仁,史小兴等.涤纶原丝在低温下拉伸的结构和性能.纺织研究院院刊,1987(4)
10.吴宏仁,陈时达.锦纶6长丝高速熔纺的特征.纺织研究院院刊,1988(2)
11.吴宏仁.当前我国聚酯纤维生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议.石油化工动态,1998(1)
12.吴宏仁.对21世纪化纤发展的展望——兼谈对100年来化纤生产发展的回顾.纺织研究院院刊,1998(9)
吴宏仁-主要贡献吴宏仁4分
开放分类:专家人物技术
收藏分享到顶[0]编辑词条新知社人人网开心001新浪微博网易微博
目录1 个人简历2 生平介绍3 主要论著4 主要贡献5 人物评价6 参考资料展开全部1 个人简历 2 生平介绍3 主要论著4 主要贡献5 人物评价6 参考资料收起
摘要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吴宏仁
吴宏仁,化学纤维专家,长期从事化纤教学、科研和工程开发工作,是中国化纤专业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参与和主编了多本化纤专业书籍。对纺织纤维材料的高分子结构及其性能、对化学纤维的纺丝成形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归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推动化纤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吴宏仁-生平介绍吴宏仁,1933年11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黄渡镇。194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市立洋泾中学初中部,随后考入上海纺织专科学校;20世纪50年代初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1955年毕业,留校当助教,因工作需要由原学印染专业转而投身于化纤专业的创建。当时化纤专业属新兴学科,国内无院校可供专业进修,他被送至当时国内第一家正在复建中的化纤厂——丹东化纤厂(原名安东化纤厂)边干、边学。他通过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化纤生产的各种知识。一年半后返回学校,参与学校化纤专业第一、第二届学生的教学,并承担筹建教研室和粘胶纤维纺丝试验室工作。
1960年5月调至北京纺织工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化纤工学院)工作,在该校筹建化纤教研室,并为已进该校近一年的化纤专业学生做好专业教学的准备;1962年,与新调来的教师董纪震合作,为该专业的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化学纤维工艺学,负责讲授其中的人造纤维部分;此外,他还主持或参与了毕业设计、下厂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工作。“文革”中下放至江西省分宜县干校劳动,1970年底返回北京。当时北京化纤工学院与北京化工学院合并,化学纤维专业成为该学院的二系,他又重新走上了教学岗位。1976年,北京化纤工学院从北京化工学院分出并且有了新校址,1978年他返回北京化纤工学院执教。在化纤学院执教期间,他参与编写了全国统一的化纤专业用工艺学教材——《合成纤维工艺学》,并曾先后担任化纤教研室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等职。1986年调到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合纤所后,担任该所主任工程师,并任国家科委重点攻关项目FDY科研组的技术总顾问,从事FDY纺丝技术的研究。项目获纺织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他又投身于该项技术的生产开发,多次到生产现场指导开车、生产,给生产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在以后的数年中,该技术不断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他应聘担任天津纺织工学院三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并兼任该学院的客座教授。他还受聘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十七、第十八届理事、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纺织工程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化纤分会副主任、顾问等职。1992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底退休后,受聘于三联纺织化纤工程公司担任总工程师期间,用他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在指导、开发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纺丝机以及喷丝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功。2000年以来,他又积极参与化纤在新领域(如建筑业)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此外,他还应邀参与化工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大字典》、《化工百科全书》、《化学化工大字典》中有关化纤条目的撰写、审校工作以及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化学纤维词汇》(第二版)的审校工作等。
吴宏仁-主要论著1.董纪震,吴宏仁,李繁亭译.人造纤维厂装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57
2.董纪震,吴宏仁,李繁亭译.化学纤维生产分析检验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2
3.吴宏仁,方佩颖译.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安全技术.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
4.李之工,吴宏仁编译.新型粘胶短纤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
5.董纪震,吴宏仁,陈雪英编著.合成纤维生产工艺学(下册).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0
6.吴宏仁,吴立峰编著.纺织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3
7.吴宏仁,赵华山,罗增智译.聚丙烯纤维的科学与工艺.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
8.吴宏仁,赵国梁,丁其湄.涤纶纺丝过程的模拟及其求解.北京化纤工学院学报,1985(2)
9.吴宏仁,史小兴等.涤纶原丝在低温下拉伸的结构和性能.纺织研究院院刊,1987(4)
10.吴宏仁,陈时达.锦纶6长丝高速熔纺的特征.纺织研究院院刊,1988(2)
11.吴宏仁.当前我国聚酯纤维生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议.石油化工动态,1998(1)
12.吴宏仁.对21世纪化纤发展的展望——兼谈对100年来化纤生产发展的回顾.纺织研究院院刊,1998(9)
吴宏仁-主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发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发展中国的化纤生产。为此,华东纺织工学院于1954年暑期开始招收化纤专业的学生。吴宏仁1955年毕业留校当助教后,在钱宝钧和方柏容两位老教授的指导下,参与筹建化纤教研室,为已入校的学生准备专业教学工作。他与董纪震、李繁亭等一起翻译、出版了苏联多本化纤专业教材,为创建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化纤专业而尽力。
1960年5月调至北京纺织工学院,是到该校报到的第一名化纤专业教师。他参照在华东纺织工学院筹建新专业时的经验,筹备、建立了北京纺织工学院的化纤教研室,积极投身于化纤专业的教学。在这期间,他白天从事各项教学工作,晚上学习和翻译化纤专业的外文参考资料,并和董纪震、李之工等合作在北京筹组出版了专业期刊《化纤译丛》。1964年、1965年暑期,该校第一、第二届化纤专业毕业生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进入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学生在生产现场学习新引进技术的需要,他率先编写出了《维纶生产工艺》和《腈纶硫氰酸钠法生产工艺》的现场教学讲义,随后,又在80年代编写了《合成纤维生产工艺学》。吴宏仁从事化纤教学工作31年,先后在华东纺织工学院(现名东华大学),北京化纤工学院(现名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化工学院(现名北京化工大学)任教和参与创建化纤专业。听过他直面授课的学生累计有700余人。主讲过的课程有化学纤维工艺学(人造纤维部分)、化学纤维的结构及其性能、化纤工厂设计等。他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编写了化纤工艺学教材——《合成纤维工艺学》(第一版)的第十二章、第十三章、附录一、附录二;专著有《纺织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参与翻译、主持翻译及审校的化纤专业用参考书有《人造纤维厂装备》(俄译中)、《化学纤维生产分析检验手册》(俄译中)、《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安全技术》(俄译中)、《新型粘胶短纤维》(编译)、《聚丙烯纤维的科学与工艺》(英译中)、《高技术纤维》(英译中)等。这些都曾是从事化纤专业人员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吴宏仁-人物评价吴宏仁勤奋好学,善于将所学理论用于生产实践,并坚持不懈,对我国纺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起到了推进作用,并为开发和推动新的化纤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和他接触过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在工作中敬业、严谨、重实践,业务上精益求精,活到老、学到老,是年轻一代的师表。他对每一个试验研究项目的主要实验过程以及其后的生产开发过程都十分关注,有条件的话必定亲临现场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认真思考,进行必要的理论探索分析。退休后,作为技术顾问,仍不断地学习,并为开拓新的化纤领域发挥余热。如在产业用纺织品方面,为开发建筑用纤维,他又学习了建筑方面的有关知识,提出建筑用纤维应有的性能和生产途径。在自学的基础上,写出书面材料,让生产者和使用者进一步了解建筑用纤维应具有的结构和性能,以利于在建筑业的推广和应用。他一直是《纺织科学研究》期刊的主要审稿人之一,该期刊成为国家科技部认可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与他的严谨审稿是分不开的。常常为了文章中的一个数据,查阅好几篇文章进行考证。吴宏仁一生致力于化纤教学、科研和工程开发,是中国化纤专业教育早期的创业者之一,为传播化纤科技知识、培养化纤专业人才,竭尽毕生精力。他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待人热情;乐于接受新挑战,善于解决新问题,在推动化纤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不居功。长期以来,为开发新材料,推广新技术,总结新经验,编写新书籍,躬亲辛勤,全国奔波而不辞劳苦。花甲之年还勇挑重担,年届古稀仍披阅案卷。只问任务,不问职务,接近群众,不耻下问;是受人尊敬的长者,又是被人钦佩的专家。